1991 年,河北一村民上山砍柴,又累又热,就坐在石头上休息。没想到这一坐,让他感觉凉飕飕的。他低头一看,吓了一跳。 1991年的河北易县,一个普通的村民因上山砍柴而意外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紫翠石。这块石头隐藏于荒山之中,原本无人问津。 在一位累得大汗淋漓的村民短暂歇息时,他感到石头带来阵阵凉意,低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是一块从未见过的巨石。消息迅速传开,村民们蜂拥而至,一部分人认为这块石头或许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有识之士指出,这其实是一块紫翠石,一种极为稀有的制作砚台的优质材料。紫翠石被发现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人力进行开采。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块重达180吨的巨石终于被挖掘并成功运下山。为使其潜在价值最大化,这块巨石被交由雕刻名匠邹洪利及其团队精心打磨和雕琢。 邹洪利,1966年生于河北保定,从小对传统书画和砚文化怀有浓厚兴趣。在大学期间,他深入研究砚文化,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他深知紫翠石的珍贵,更明白要将它雕刻成一件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艺术品,需要投入巨大的热情和智慧。 巨大的紫翠石被运下山后,首先摆在面前的难题便是设计与规划。邹洪利和三十多名制砚师们聚在石料旁,围着巨石一圈又一圈地仔细观察。 紫翠石的每一个凹凸不平的纹路、天然裂痕以及石质的特性,都需要经过详细记录和讨论。他们使用粉笔在石头表面进行标记,划定出未来雕刻的区域。这些标记被反复擦掉又重画,任何细微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后续工作功亏一篑。 为了确定主题,团队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他们决定以盘龙为核心雕刻元素,寓意中华民族的腾飞与强盛。56条盘龙象征56个民族,九只神龟则寓意九州大地,这样的设计既有艺术性,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 雕刻正式开始时,制砚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紫翠石高达180吨,其巨大的体积让雕刻工作无法像传统砚台那样精细入微。制砚师们只能分工协作,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分,但整个设计方案必须保持统一,不容出现偏差。 制砚师们手持各种雕刻工具,有人使用电动刻刀凿出石料的大致轮廓,有人用小型雕刻刀进行精细打磨。每次刻刀下去,都会扬起一阵石粉,工人们常常被呛得咳嗽不止,但没有人退缩。 他们戴着防护镜,手套磨损了就换新的,甚至连工具都需要频繁更换。整个团队每周都需要花费时间修理和采购工具,仅刻刀这一项就使用了一万多把。 在漫长的七年时间里,制砚师们几乎天天都在与紫翠石打交道。夏天时,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他们在炙热的石料上工作,汗水不断滴落到石面上;冬天,寒风刺骨,石头变得坚硬无比,每一次雕刻都需要耗费更多力气。许多人手上磨出了血泡,后来结成厚厚的茧,但没有一个人抱怨过。 雕刻工作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一场耐力与智慧的较量。为了赶工期,制砚师们经常彻夜工作,工棚中不时传来雕刻刀撞击石料的“咔咔”声。他们用灯光照亮紫翠石表面,灯光下,雕刻细节清晰可见,但制砚师们的脸上却布满倦容。 1998年,经过七年的努力,中华腾龙砚终于雕刻完成。当尘土散尽,这块巨型砚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每个人都被它的精美震撼得无以言表。 56条盘龙蜿蜒交错,鳞片分明,形态各异;九只神龟稳稳托住砚台主体,龟甲的纹路精细到连边缘的弧度都宛如天成。砚台的中央,中国地图清晰可见,旁边的日月图案熠熠生辉。 砚台整体结构严谨、设计巧妙,雕刻手法融合了阳雕、浮雕等多种技艺。盘龙、神龟、日月、地图等元素和谐统一,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艺术之美。这件作品不仅是制砚工艺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石刻艺术的“百科全书”。 最终完成的中华腾龙砚长14.6米,宽近4米,重约80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雕刻团队用他们的双手,将一块普通的紫翠石,打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华腾龙砚的诞生并未止步于工艺的完成,它的旅程在之后的岁月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2007年,这块巨砚被青岛的民营企业家戚蕴发收藏。他为这件艺术瑰宝斥资巨款,耗费巨大精力将其运往青岛。砚台因体积庞大,无法放置在室内,只能暂时安放于露天,后又专门腾出厂房用于存放。 这次收藏引来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人质疑这样一件巨型砚台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甚至有人认为它“华而不实”。面对这些声音,戚蕴发并未动摇。他认为,中华腾龙砚不仅仅是一件雕刻艺术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象征。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砚台的魅力,他多次将砚台公开展出。 2009年,中华腾龙砚被运至河南郑州世纪欢乐园展览。运输过程耗时数月,相关机构和专家对其运输方案反复研究,力求安全到达。 展览现场,参观者无不被巨砚震撼,其雕刻的细腻程度与文化内涵引发众人赞叹。之后,中华腾龙砚的雕刻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确认了其历史和艺术价值。
1991年,河北一村民上山砍柴,又累又热,就坐在石头上休息。没想到这一坐,让他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2-01 12:42:3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