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唯一的儿子钱永刚曾两次辍学,数学才考 30 分,钱学森却不管不问,一年到头见不着人,可钱永刚却说:“我爸,是个称职的爸。” 钱学森,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1935年赴美留学到1955年历经艰险归国,他用智慧与信仰书写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报效祖国的故事。 作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副教授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钱学森在美国享有崇高的地位。新中国的成立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让中国在航天领域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 与父亲光辉灿烂的职业生涯不同,钱永刚的成长道路显得曲折且平凡。他出生于美国,幼年生活优渥,但因父亲的归国决定,他回到中国接受了全新的环境与教育。 面对动荡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家庭背景,他的成长轨迹充满了波折。从高中停滞学业,到参军再到成年后重拾书本,钱永刚在多次选择与挑战中,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尽管钱学森对儿子的学业似乎“放任自流”,钱永刚却从未抱怨父亲的“疏忽”。在他看来,父亲并非不关心他,而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教会了他独立与坚韧。 小时候的钱永刚对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数学考试仅得30分,甚至两次辍学,但父亲并未责骂,反而鼓励他去军队“闯一闯”。这种尊重选择、放手培养的教育方式,正是钱学森的智慧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的选择也影响了儿子未来的机遇。当年,为了帮助钱学森摆脱困境,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穆布里奇不仅参与筹措巨额保释金,还许下一个承诺:加州理工学院的大门永远为钱学森及其家人敞开。 时间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钱永刚在部队服役多年,错过了传统的求学年龄。复考高考后,他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科教育,但对于知识的渴望并未停止。 随着父亲钱学森在国内航天事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钱永刚也逐渐听闻关于父亲在美国留学时期的一些往事,尤其是穆布里奇校长当年的承诺。在家人提及这段历史时,他心中燃起了一个念头——去加州理工学院深造,看看父亲当年奋斗的地方。 为了这一目标,钱永刚开始做准备。他申请赴美时并未预料到,穆布里奇的承诺依然有效。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加州理工学院历经了几任校长,但校方始终未忘记这份承诺。 当钱永刚到达学校时,校方不仅免去了他的入学考试,还为他提供了细致的接待安排。这种信守承诺的行为让钱永刚感到意外,同时也充满敬意。 抵达加州理工的第一天,钱永刚参观了校园。这是一所富有历史感的学府,校园内到处是安静的林荫道和古老的教学楼。他特意去看了父亲曾经工作的实验室。 那里的一些研究设备依然保存完好,墙上还挂着几幅当年科学家的合影。他驻足在一张旧照片前,那是父亲年轻时与同事们在研究所外的留影,笑容明朗。旁边有一块铭牌,记录了那个时代钱学森在这里参与的重要科研项目。 钱永刚还见到了几位年长的教授,他们是当年父亲的同事,虽然岁月已经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对钱学森的记忆却清晰如昨。 这些教授用带着怀旧情感的语气回忆了当年的钱学森,说起他是如何在工作中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他们还提到,当时整个学校都在为钱学森无法自由回国感到惋惜。教授们表示,校方的承诺不仅是对钱学森个人的尊重,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承。 在学术生活中,钱永刚逐渐感受到加州理工学院严谨的学术氛围。这种环境对他来说既是激励,也是挑战。钱永刚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工程技术,并逐步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 他特别珍惜这段求学时光,每天早出晚归地钻研课题。他深知,父亲当年的奋斗不仅仅为自己赢得了今天的机遇,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铺平了道路。 几年后,钱永刚顺利完成了学业,返回祖国。他不仅实现了父亲未竟的教育传承,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任何成就都需要靠努力换取,家世和背景只能提供有限的机会,而真正的成功源自自身的付出与坚持。 钱永刚的人生没有止步于“钱学森的儿子”这个身份。他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晚成式的成功,更在父亲去世后,肩负起传承父亲精神的责任。从2004年起,他开始在国内多所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并于2012年出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通过建馆、办展、出书等活动,他将父亲的精神与思想传播给更多人。 2009年,钱学森因病去世,这成为钱永刚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在整理父亲遗物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父亲精神世界的伟大,也意识到将父亲精神传承下去的重要性。 尽管起步晚,钱永刚最终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他坦言,父亲虽然“疏忽”了他,但实际上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因为正是这种宽容与尊重,才让他学会了独立与责任。钱永刚的一生如同父亲的延续,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
钱学森唯一的儿子钱永刚曾两次辍学,数学才考30分,钱学森却不管不问,一年到头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2-01 12:42:35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