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治痰饮之法
《医宗金鉴》中“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实者逐之,虚者温之”。
体现了中医对于痰证和饮证的基本治疗原则,具体如下:
1.痰证治疗
⑴以清火为主:中医认为痰的形成常与火热有关,火邪炼液为痰,所以治疗痰证常以清火为重要原则。
⑵实者利之:针对实证痰证,多因体内痰浊壅盛,或兼夹其他实邪如火热、气滞等,治疗采用通利之法,如用祛痰、泻下等药物使痰邪排出。
⑶虚者化之:虚证痰证多因脏腑虚弱,如肺、脾、肾等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代谢失常而生痰。
治疗以扶正化痰为主,通过补养脏腑,增强脏腑功能,使痰邪得以化解。
2.饮证治疗
⑴以燥湿为主:饮为阴邪,其形成与水湿内停关系密切,湿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所以治疗饮证以燥湿为主要原则,恢复脾胃等脏腑的运化功能,以化散水饮。
⑵实者逐之:实证饮证,多为水饮停聚,阻滞经络、脏腑等,病情较急,症状明显,常用峻下逐水等方法,使水饮之邪从二便排出。
⑶虚者温之:虚证饮证多因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导致水饮内停。治疗以温阳为主,通过温补肾阳、脾阳等,振奋阳气,使水饮得以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