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老秀才胡传攒了点钱,他找到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7岁的女儿冯顺弟

安琪小世界 2025-01-27 13:10:23

1890年,老秀才胡传攒了点钱,他找到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7岁的女儿冯顺弟做填房…”冯金灶老婆听后破口大骂:你都49了也不嫌害臊,我女儿才不会去你家当后妈… 胡传自幼生活在浙江绩溪,父亲奎熙(律均)常年往返上海经营茶叶生意,而母亲程氏则坚守家中。家中长辈们,包括伯父奎照(星五)和族叔课,均在塾中严格教导胡传,使他在儒家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胡传从小体魄健硕,性格坚毅,勤奋好学。除了每日的课业,他还常在茶市繁忙时节,协助父亲入山采摘春茶,早早便显露出对家庭事业的责任感。 1856年,年仅十六岁的胡传首次随父亲前往上海运茶。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商业头脑,还使他亲身感受到江南繁华都市的节奏与挑战。次年春天,胡传再次踏上前往上海东郊川沙的旅程,拜庄砥廉为师,开始了系统的学业。这段时间,他不仅深入研习儒学经典,还接触到更多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知识,为他日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858年,胡传通过了上海县试,这一成绩标志着他在科举道路上的初步成功。翌年,他又顺利通过松江府试,步步为营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然而,命运在1860年对他施加了严峻的考验。当年二十岁的胡传回到家乡,与元配冯氏成婚,刚刚建立的家庭尚未稳固,太平天国的烽火便迅速蔓延至绩溪县城。城池多次易手,胡传一家被迫在刀兵、瘟疫与饥荒的夹缝中求生存,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五年。 在这艰难岁月中,1863年,原配冯氏不幸遇难,壮烈殉节。面对亲人的逝世和家园的动荡,胡传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与坚韧毅力。他不仅带领家眷逃离战乱,还积极参与地方的团练工作,与太平军展开游击战斗,守护家园,抵抗侵略。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使他深刻体会到国家动荡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 五年战争结束后,胡传并未停下脚步。1868年,年满二十八岁的他通过上海龙门书院的甄试,入学就读。此时的胡传在扬州著名经师刘熙载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经史,学术兴趣逐渐从传统的科举考试转向了更为实用的经世致用之学。他对时事格外关心,认为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字功夫,而忽视了实际治理的需要。胡传开始专注于古代军事地理学,特别钟情于《读史方舆纪要》这部著作,这种转变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和社会治理的深切关怀。 在龙门书院的三年学习期间,胡传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培养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意识到,单纯的学术研究无法满足国家急需的治理人才,因此决定将学问用于实际,致力于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1881年10月,胡传结束了中秋节的庆祝,踏上了前往东北吉林宁古塔的旅程。此次旅途耗时42天,抵达时已是11月27日。胡传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很快赢得了当地官员吴大澄和副都统容山的赏识。翌年10月,他特别向朝廷推荐自己,最终获得了候补知县的任命。 在东北的五常厅,胡传肩负起土地测量、户口调查、国界会勘和边地垦务等多项工作。他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成功推进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管理,深受民众爱戴,被誉为“神君”和“良师”。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胡传不仅展示了出色的行政才能,还在面对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挑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曾两度险些丧命,但每次都凭借冷静和决断脱险,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地方官员中的威信。 然而,命运的无情再次降临。胡传的母亲去世,使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务,奔赴家乡处理丧事。这一决定不仅是对亲情的回应,也反映出他对家庭责任的高度重视。在离开东北之前,胡传已为当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确保了工作的延续性和地方的稳定。 一八九零年,那时的胡传已经四十九岁,在经营茶叶生意多年后,总算积攒下一笔可观的财产。他走南闯北,跑遍大江南北做茶叶贸易,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但在当地也算是个体面人家。这位老秀才既有功名在身,又在朝廷谋得一职,生活本该就此安定下来。 然而膝下缺个照应的人,促使胡传萌生了续弦的想法。经过多方打听,他相中了农民冯金灶家的女儿冯顺弟。那年冯顺弟十七岁,正是豆蔻年华。这门亲事一开始便遭到了冯母的反对,她觉得这老少配实在不像话。但冯金灶却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冯金灶平日里种田之余还要做些裁缝活计贴补家用。他年过四十,却始终没能实现盖新房的心愿。每当看着破旧的草屋,他都暗自叹息。如今胡传提出的条件着实诱人:不但愿意给丰厚的聘礼,还承诺额外给予可观的嫁妆。 媒婆也没闲着,一面向冯家描绘胡传的家底殷实,一面又说他见多识广,在朝廷做官前程似锦。最重要的是,胡传愿意给的嫁妆数目,足以让冯家改善现状。这番话传到冯顺弟耳中,也让这个不识字的农家女子心动不已。 这桩婚事最终还是成了。胡传是刘熙载的学生,饱读诗书,见识不凡。婚后的生活也确实如媒婆所说,胡传待冯顺弟很是和善,不但教她认字读书,还带她见识外面的世界。

0 阅读:49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