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被软禁后,被强迫移到台中居住。没有了工资,仅靠拨发一点生活费用维持全家生计,日子过得很紧张。大儿子孙安平回忆:每到开学,父母亲总要为学费等事烦心,日常生活也尽可能节俭。自己不得不亲自上山种植果园。有时还拿到市面上去出卖一些以补贴家用。台中街上曾出现一种“将军玫瑰”,由于浓香四溢,很受年轻人喜欢,当得知这些玫瑰是孙立人养护培育时,人们亲切地送上了这个称号。 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孙立人在卧室旁种了一棵紫白两种花色的茉莉花,孩子们一开始不解,他告诉他们:“这是我们清华的校色。” 孙立人常常给孩子们讲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故事,表示“读清华的那几年是年轻时最快乐的时日”。由此他又对孩子们产生了执拗,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你们将来考得再好,不能上其他学校,首选必须是清华(台湾清华)。” 孙安平高考时成绩考得就很好,虽然能上台大,也很想上台大,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意愿,上了台湾的清华,后来的三个弟妹同样如此。 孙立人的四个子女均成长于他被禁期间。孙立人在他们幼小时就告诉他们:“假如将来你们能去美国留学,最后也能留在那儿工作,但绝对不能加入美国籍;还有一条,就是不能娶或嫁外国人。” 虽然后一点有点绝对,但透过这点却恰恰看到了孙立人的情怀。也正是在这后一点上,孙立人晚年与其疼爱的小女儿孙太平产生了冲突,当得知孙太平的男朋友是南美人时,孙立人非常生气,他以坚决的语气说:“我什么都能依你,就这点不行,我曾经告诫过你,这也是我的准则,你为什么还是不听?” 孙太平曾求告父亲:“爸爸,我什么都听你的,这么多年我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可感情是理性所不能勉强的,能不能在这件事上听听女儿的?”孙立人坚决地摇摇头,因此直到他去世后,小女儿孙太平才结婚。 孙立人的子女们从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早晨总是会喝一杯由脱脂奶粉冲泡的热牛奶,喝完之后,总会往杯子里再倒半杯白开水涮涮,把带着牛奶味的开水也喝完。一开始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简单理解为在艰难境况下父亲需要节省食物。 有一天,孙立人告诉他们,这是从抗战缅甸战场上开始养成的习惯。当时作战的粮食弹药补给,多数依靠空投,其中就有浓缩的罐头牛奶炼乳,必须先加开水冲淡才能饮用。基于爱惜物资的心理,即使是空的炼乳罐头丢弃前也总要再拿开水涮涮。 抗战胜利后,孙立人敦请国民政府表彰齐学启,追授齐学启为陆军中将,又是他通过国际组织的关系把齐学启的遗骨从缅甸取回,先寄厝在云南沾益,然后他亲自到长沙的岳麓山择地建坟,扶柩执绋,让齐学启魂归故里。 1988年,孙立人恢复自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大陆的齐学启后人情况,以及他的墓地。1989年初,孙立人在台湾筹集6000美金(当时的孙立人生活拮据,这对他而言不是一笔小钱),委托有关人员重建齐学启墓。孙立人为齐学启新墓还撰写了悼联。上联为“九载同窗,同笔砚,同起居,情逾手足。彪勋震蛮域,威名扬环宇,君酬壮志,功垂青史,湘水湘云存浩气”,下联为“十年共事,共生死,共患难,待若股肱。杀身惊天地,成功泣鬼神,我迎忠骨,泪洒红叶,秋风秋雨悼忠魂”。 孙立人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心,两岸恢复交流后,他的处境也开始变好,他的思念之情就更加挚切,他曾在回忆录中说:“我是安徽人,从安徽一个乡下金牛山出来。” 虽然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不能成行,但只要有亲友回大陆,孙立人总要托付他们表达心愿。1988年4月11日,孙立人旧部刘文美回乡探亲,给孙立人带回了一张故居照片,孙立人看后,于同年11月8日给刘文美回信:“故居所摄照片,曾一再展玩,虽旧梦重温,然亦感慨系之矣。” 孙立人家乡的故居是1863年由其祖父始建。1919年孙立人回来和龚夕涛(原配妻子)完婚,1932年冬,父亲和后母同时双亡后,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团任团长的孙立人回来奔丧,第二年将父母棺葬入土,自此他再也没有回来。 1989年清明节后,孙立人旧部潘德辉回大陆探亲,孙立人函托他到庐江,代为祭祖。潘德辉回来后,有关部门带他前去月形山孙立人父母墓地代为祭拜。 得知父母墓地仍在后,1990年3月29日,孙立人专门派孙安平回来祭奠。当地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与安排,孙安平回去汇报后,孙立人非常高兴和感激,于5月中旬来信表示感激,同时表达了将父母墓地迁往故居地金牛山的心愿,有关部门很快帮孙立人了却了这桩心愿。 遗憾的是,当时的孙立人身体已经非常差了,最终未能亲自回来祭拜,在这年的冬天病逝。
孙立人被软禁后,被强迫移到台中居住。没有了工资,仅靠拨发一点生活费用维持全家生计
史行途
2025-01-14 00:23: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