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谈起了大寨。当时关于昔阳是怎样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文章已经在报上登出来了,万里知道陈永贵不点名地批的是谁,心里正有气。"你大寨那套我们学不了,"万里说,"我们没有你们大寨那样的条件。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没有阳关道可走,只好走独木桥。你们不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不强加于你们。谁是谁非,实践会作出公正结论的。"万里继续说:"你说你是大寨经验,这一套我们可学不了。我们学不了他们,也不想学他们。我已经宣布我们省不组织去大寨参观,也不去学大寨那一套。" 大寨,这个名字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曾经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这个坐落在贫瘠土地上的小山村,以其惊人的生产成就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而声名鹊起,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那个时代,大寨的事迹传遍全国,甚至声蜚海外,引得世界瞩目。据统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的十余年间,全国范围内竟有700多万人怀揣着好奇与敬仰之心,踏上这片土地,亲眼见证大寨的奇迹。来自世界上134个国家的近3万名贵宾,也慕名而来。他们怀揣着探寻中国农业发展奥秘的热忱,走进大寨,感受这里独特的农业魅力和大寨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然而,大寨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发展之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1953年,当大寨这个小山村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迈出农业集体化的重要一步,办起农业生产合作社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贫瘠的山村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书写出如此传奇的篇章。陈永贵,这位脚踏实地的领头人,被推选为合作社的社长。他转遍了七沟八梁一面坡,心里时刻琢磨着:“有什么办法能让这穷山沟多打点粮食呢?” 要打粮食,首先得有土地,可大寨的土地贫瘠且有限。支部的一班人围坐在一起,合计了很久,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十年造地!这可是大寨人历史上第一次如此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制定了一个“战天斗地”的宏伟规划。他们知道,治坡修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大寨人骨子里就有着愚公移山的气概。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五年;五年不行,那就十年;一辈子不行,还有子孙接着干!就这样,大寨人开始了他们艰苦卓绝的造地运动。他们用锄头挖,用铁锤凿,用汗水浇,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他们的坚韧和毅力,不仅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生机,更书写出了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当年,其动员对象主要面向社会下层民众。这些民众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许多人目不识丁,认知能力相对有限。为了有效地传达运动的精神和理念,政治组织巧妙地运用了歌曲、影视、图画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这些文艺作品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故事,刻画了大寨的先进事迹和陈永贵这一典型形象。它们将特定的政治理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灌输给广大民众,让他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视觉、听觉、感觉的多重冲击,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政治感染。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随着时代的变迁,联产承包制度在农村普遍铺开,人民公社制度逐渐解体。曾经在人民公社体制下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也随之结束了。这一变化,对于大寨和陈永贵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陈永贵不得不先后辞去了省、地、县的领导职务。他的个人命运起伏不定,就连已经接近完工并且已经使部分社队受益的昔阳西水东调工程也被迫中止。这对于一心想要为大寨人民谋福祉的陈永贵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痛心不已,但却无力改变这一现实。 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寨、大寨经验以及陈永贵本人的非议和质疑。昔阳的一些外调干部受到排挤,留在昔阳的干部有的也被撤职。陈永贵深感自己连累了他们,因此心情沉重,吃不下睡不好。他深知,自己和大寨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客,但那份对大寨的深情和眷恋,却永远无法割舍。 1980年6月8日,郭凤莲求见邓小平,陈永贵也在座。在听取了郭凤莲的诉说后,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挺起腰杆,让他们说,放开让他们说。不要怕骂,骂也是好事。我自己也是三起三落嘛。有时潮流来了是不可抗拒的。周总理去过大寨三次,我去过两次,大寨是干出来的!我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上表扬过大寨精神,学大寨没有错。” 邓小平还表示:“我有机会还要去大寨,他们骂他们的,我去我的,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对大寨进行评价……” 这番话,不仅是对陈永贵和大寨的肯定,更是对那个时代所有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的人们的致敬。它告诉我们,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那些曾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们,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而大寨和陈永贵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万里谈起了大寨。当时关于昔阳是怎样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文章已经在报上登出来了,万里知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5-01-13 09:31:43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