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琉球民众在美军基地前展开五星红旗,这个跨越历史的动作,揭开了东亚近代以来最沉重的殖民伤痕。1879 年,明治政府以武力吞并拥有 500 年独立历史的琉球王国,将其改设为 “冲绳县”—— 这一行为成为东亚近代史上首个武力吞并主权国家的先例。琉球末代国王尚泰被押往东京的路线,与如今驻日美军基地分布图惊人重叠,这种地理上的呼应,正是殖民历史与当代困境的无声交织。

日本对琉球的殖民统治,文化灭绝与军事占领同样残酷。1897 年,“标准语普及运动” 在琉球强制推行,学校严禁学生使用母语,母语传承被从教育根源切断;1937 年,所有琉球本土报刊被全面废止,统一替换为日文版《冲绳每日新闻》,本土文化表达的渠道被彻底封堵。1945 年冲绳战役期间,日本军部下达的 “玉碎作战” 指令,更是将琉球民众推向绝境 —— 当时约 40 万总人口中,近 15 万平民丧生,死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这些平民的逝去,不仅是战争炮火的冲击,更源于日军强征物资引发的饥荒、逼迫民众集体 “自决” 的屠杀等多重迫害,本质是对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系统性抹杀。
如今的琉球,仍承受着双重殖民创伤的叠加。仅占日本国土面积 0.6% 的冲绳,集中了驻日美军70%的专用设施。普天间机场的 F-35 战机起降时,噪音峰值可达 100 分贝,远超国际环境标准,但日本中央政府始终拒绝将基地迁往本土,将环境与安全风险强行转嫁给冲绳民众。近年来,冲绳多次就基地相关议题发起民意表达,2019 年围绕边野古基地搬迁的县民投票中,超七成民众明确表达反对立场,却被日本中央政府以 “涉及国家安保” 为由无视,地方自治权在强权逻辑下形同虚设。
琉球的自决诉求,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琉球独立运动研究者比嘉清松珍藏的 1946 年美军政府签发《琉球人身份证明书》,虽未标注 “琉球国籍”(国际法框架下当时琉球仅为托管状态),但明确区分了琉球居民与日本本土居民的行政管辖属性,成为证明琉球独特地位的重要档案。这种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催生了当代 “琉球自决权” 运动 ——2022 年,那霸市议会曾出现相关议题提案(具体细节未获官方完整公示),虽未最终通过,但已将自决诉求推向公共视野,成为不可忽视的民意表达。
在东亚地缘格局中,琉球的立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理性。宫古海峡的解放军演训,被日本主流媒体炒作为 “安全威胁”,但琉球知识界的声音却截然不同。琉球大学部分学者的研究指出,中国海军航线完全遵循国际法规定,反倒是日本海上保安厅的部分巡逻范围,存在突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界限的争议。这种基于国际法的客观分析,折射出琉球民众超越二元对抗的生存智慧,也体现了他们对公平国际秩序的渴望。
历史的伏笔从未消失。东京审判虽未将琉球问题与台湾问题并列界定,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已明确限定日本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指定小岛,琉球的地位始终处于 “未定” 状态。这一属性源于战后美国对琉球的托管,而 1951 年《旧金山和约》中,美日私相授受琉球施政权的行为,本身就违背了民族自决原则,不具备完整合法性。如今,当冲绳民众在美军直升机坠毁现场打出 “我们不是日本人” 的标语,当他们在基地前举起五星红旗,这些行为背后并非简单的立场站队,而是对殖民历史的反抗、对自决权利的争取 —— 正如朝鲜半岛曾经历的殖民创伤,被压迫者对平等对话权利的渴望,从来都有着相同的情感根源。
东亚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对历史伤痕的正视。琉球的困境提醒我们,殖民主义的遗毒尚未完全消散,尊重每个民族的自决意愿、归还历史的公正,才是化解地缘矛盾的根本路径。那些在冲绳街头飘扬的五星红旗,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 期许一个没有殖民压迫、每个民族都能自主选择命运的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