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模型”到“模型认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的教学为例 陈榕炽 摘要: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抽象复杂,在教学过中可以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客观规律等.通过模拟、解释、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建立相关的认知模型,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结构、性质特征,进而揭示该事物所蕴含的本质规律.通过以“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空间构型”教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模型的建构与整合,进而掌握预测分子空间构型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释与推理,促进学生从“认知模型”到“模型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模型模型认知杂化轨道理论分子空间构型 1 提出问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素养尤为重要[1],这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揭示微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法.结构化学在学生模型认知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对结构化学的学习存在比较大的学习障碍.物质结构中的分子空间模型的建构,是人们对化学微观事物的表述与解释,是物质的结构、组成、变化、性质等相关实际问题的抽象和概况,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分子的模型认知主要在分子的结构模型、化学符号、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表征. 本文以“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为例,通过帮助学生整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学会预测分子空间构型的方法,促进学生从“认知模型”到“模型认知”的发展.
从“认知模型”到“模型认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的教
化学圈李先生
2024-02-05 11:03:5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