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一组数据引发了广泛注意和讨论:全国城乡建筑房屋总量达到了6.6亿栋,其中,城镇住宅的空置,大约是1.2亿套。这一全国房屋普查的数据,是由国家住建部牵头完成的。它不仅揭示了国内住房资源的存量规模,也折射出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问题。

根据普查的数据,我国城镇住宅的存量规模,已经超过了500亿平方米,如果按照人均35平方米计算,完全可以满足中国14亿人口的居住需求。正因为这样,房屋的空置量也高达1.2亿套。然而,空置房屋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在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住房空置率普遍低于10%,而很多三四线城市的空置率,已经高达30%以上。

在黑龙江省鹤岗市等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张总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在这些城市,5万元即可购买一套房子,这与深圳每平方米超过6万元的房价,形成了魔幻的对比。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本质上是人口红利消退和城镇化速度放缓的必然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1.2亿套空置房中,包括3800万套房地产开发商待售的库存房、5100万套投资性空置房、还有3100万套因户籍人口流动形成的"人房分离"的住房。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大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早已经被过度放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国内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中,住房的比例高达70%,是美国的34%的两倍多。正是这种"住房资产化"现象,导致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据悉,北京的一位投资客,持有17套房产。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在制度层面,房产税的缺失,使得房子的持有成本近乎为零,而租赁市场的不规范,又降低了空置房入市的意愿。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文化因素,"成家立业需有房"的传统观念,推动着超前的购房需求,据报道,在00后群体中,已经有12%通过"六个钱包"提前购买了房产。

大量空置住房造成的社会成本,同样令人咋舌。据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测算,全国空置房,每年仅电力的浪费,就超过了400亿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6个月的发电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仅空置房沉淀的信贷资金,达到了巨额的28万亿元,这些本可流向实体经济的资本,却被冻在水泥钢筋中。某新一线城市的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在新建的住宅区,夜间亮灯率只有30%多。这种"鬼城"现象,不仅造成物业管理的困难,更衍生出治安隐患等社会治理的难题。

有观点认为,6.6亿栋建筑,既是沉淀的社会财富,也是待激活的发展资源。因此,未来住房政策的着力点,应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调控,建立"人、房、地"的联动机制。在谈论到1.2亿套空置房时,如何让不动产"动"起来,让沉默资产转化为民生福祉,既需要打破制度藩篱的创新勇气,也考验着平衡各方利益的治理智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