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托育赛道凉了? 从“刚需风口”到关店潮

近日,成都头号托育品牌“暖房子”突发关店潮,成都地区12家机构一夜之间全部闭园,曾经需要排队半年的高端托育品牌一夜崩塌。

近日,成都头号托育品牌“暖房子”突发关店潮,成都地区12家机构一夜之间全部闭园,曾经需要排队半年的高端托育品牌一夜崩塌。从“刚需风口”到关店潮,托育赛道这是凉了吗?

暖房子的发展历程

1、曾经的辉煌

“暖房子”托育中心成立于2016年,隶属于成都斯坦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建有12个园区,在重庆、天津、长沙、贵阳、武汉等地也有业务拓展,开设超20家直营中心,被誉为国内托育行业的“天花板”。

“暖房子”有着自己的定位,主打高端托育与“轻奢”品牌。知情人士透露,“暖房子”每个月学费6000多元,月餐费600-800元,一次性要缴纳至少5个月的费用,保守估计一次缴费最低都在35000元以上。

区别于幼儿园,“暖房子”作为小月龄宝宝的托育先锋,专注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是国内第一家“满月即可入托”的托育机构,也是国内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托育机构,践行“保育为主、教养融合”的托育理念和集体带养方式,有着涵盖早教、幼教、医疗、营养等专业的高质量师资,得到了家长、社会及政府的高度认可。

2、仓促地退场

然而,11月10日上午,“暖房子”公司负责人杨喜春在内部工作群发布告别信息,宣布企业经营陷入绝境。即便其已抵押全家房产,并且通过民间借贷五六百万试图挽救,但仍因巨大的收入和成本而倒挂无力回天,目前已向有关部门申报企业困境,恳请政府支持实现平稳过渡。

此次闭店并非毫无征兆。早在闭店之前,网上就已有许多关于暖房子反常催费、拖欠员工工资及社保的舆论。闭园事件发生后,11月11日,成都龙泉驿区联合工作组通报,针对群众反映的“成都暖房子托育中心”关停、拖欠员工工资、退费转学等问题,已依法开展调查,机构法人正在配合相关工作。

暖房子“关店潮”的背后

“暖房子”作为托育实体行业的头部品牌,突然的闭园令人唏嘘。如此优秀的品牌,曾经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为什么说倒就倒?是托育赛道凉了?还是自身的运营出现了问题?

1、资金链断裂,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资金链断裂是暖房子本次闭园的最大原因,而资金链断裂的直接原因则是资方的撤资。据调查,暖房子的股东在2024年和2025年经历了多次变更,重要投资方“深圳卓越教育管理有限公司”也在2025年8月25日正式退出。

此外,接踵而至的银行两次抽贷更是让暖房子“屋漏偏逢连夜雨”。加之托育行业一到九月便是“淡季”,招生缺口的扩大使得暖房子更加入不敷出,最后只能无奈宣布闭园。

2、战略决策失误,盲目扩张

高端托育非常考验家长的认知和需求,但民众当前对托育的整体认知并不高,需求也一般。

并且,暖房子的竞争对手普惠性托育机构和公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通常收费较低,对家长很有吸引力,这就使得暖房子这类民营托育机构的生源进一步被挤压。

暖房子这般盲目扩张,各省市直营超20家,管理能力却未跟上,再加上资源分散、效率下降,跨区域经营“水土不服”等问题,部分机构自然面临招生不足的困境。

3、高昂的运营成本

2024年9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时提到,托育机构主要依靠社会力量租用商业楼宇开办,房租和人工成本占总收入的75%以上,普遍面临着前期投入多、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暖房子主打高端托育,租房、装修、设备、人力成本都很高,但其招生人数却明显下滑,年卡客户占比也降低不少,业务拓展乏力,缺少新的收入增长点,这无疑导致其毛利较低,盈利空间不断收窄。

据内部消息,暖房子一度想关停部分不赚钱的门店,但最终还是错过了最佳闭店时间,最终亏损窟窿越破越大。

暖房子“关店潮”的影响:艰难求生的托育机构

“暖房子”闭园并非孤例,而是托育行业整体转型中的阵痛体现。但如今这波“关店潮”确实给行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信任危机

暖房子大规模闭园,许多幼童失去熟悉的环境,其家庭一时陷入混乱,加之退费无门,家长与托育机构之间的信任崩塌,行业整体口碑与新的信任体系亟待重塑。

2、员工何去何从

暖房子“塌”了,但它最宝贵的“资产”——专业的老师与最核心的“需求方”——亟需新托育服务的焦虑的家长仍然存在。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诚聘暖房子托育老师的帖子,但这种私人的聘请缺乏机构提供的社保、职业培训、晋升通道等长期保障,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单一的托育老师仍面临一定的生存困境。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托育行业的发展。

行业思考:托育赛道真的凉了吗?

暖房子的这波关店潮,让人不禁思考起托育行业的未来。

我们认为,尽管行业短期承压,但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

一方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每1000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的发展目标,各地也陆续推出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保持刚性。双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与女性就业率提高持续推动托育服务需求增长。据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托育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从暖房子闭园事件吸取教训,我们认为托育行业破局需聚焦以下两方面:

1、降本增效:“小而精”模式

当前,国内托育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逐渐由过去单纯的“数量扩张”阶段迈向“质量竞争”阶段,“小而精”的托育店优势越发凸显。

这类托育店规模相对较小,运营成本较低,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提升质量上。同时其运营也较为灵活,既能根据周边社区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又能针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方向,主动申请政府补贴,参与普惠托育项目,以缓解运营压力、降低市场风险。

2、转型:从单一托育到产业延伸

民营托育机构可以通过拓展业务、创新服务来寻求新的增长点,尝试诸如“托育+早教”“托育+社区服务”“上门托教”等复合业态,拓宽收入来源,提升经营韧性。

童乐幼幼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运营模式号称“1+1+X”:

第1个“1”是核心基础,提供规范标准的高品质普惠托育服务;第2个“1”是公益的婴幼儿成长驿站,为家长打造低成本甚至免费的育儿支持与交流平台;“X”则拓展多样化医育结合特色服务或功能,如早期多代同堂养育课程、特色食育课程等。

在“1+1+X”运营模式的基础上,童乐幼幼托育形成了“三三制”的营收模式,即托育服务占30%,多代同堂养育服务占30%,非学科课后培训及其他增值服务占40%。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营收结构,童乐幼幼托育在提升服务质量与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了较为稳定的财务运营。

结语

从“托育天花板”到因资金链断裂、盲目扩张、经营不善等而无奈闭园,暖房子的发展困境是国内整个托育行业结构性问题的缩影。

“今日的暂时退场,是为了明天更健康地成长。”尽管托育行业迎来了一波“关店潮”,但托育仍然拥有一定的市场和刚需。托育行业当前的危机,既是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相关从业者要稳住信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建与家长的信任体系,降本增效,通过拓展业务、创新服务来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内容来源于 洞见商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