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变了?11月14日,他在台北一场企业家闭门会议上直言:“凡是失去大国支持的政权,都难逃被殖民的命运,与其落得悲惨下场,我宁可靠向大陆。”[ok] 这番表态,与他旗下鸿海集团近几年在海外扩张中遭遇的现实挫折不无关系,企业全球布局的得失,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决策者的风向判断。 鸿海集团曾对美国市场抱有很高期望,他们宣布将在威斯康星州投资百亿美元,并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但实际推进缓慢,承诺的就业岗位和投资规模远未达到最初目标。 后续在俄亥俄州的汽车工厂投资也遭遇挫败,鸿海在美国的造车梦想,可谓一地鸡毛。 印度市场同样让鸿海感到棘手,投入巨资后,他们面临着当地基础设施不足、劳工关系复杂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持续挑战。 到目前为止,其在印度的产能规模,与大陆基地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鸿海在大陆的经营根基则要深厚和稳固得多,从深圳设厂开始,大陆已成为其全球布局无可争议的核心。 以郑州工厂为例,高峰期雇佣的员工数量以十万计,全球绝大多数高端iPhone都由这里生产制造。 台湾地区与大陆经济的紧密联结,同样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每年从大陆获得巨额贸易顺差,这笔资金对台湾经济的稳定运行起着关键支撑作用。 郭台铭近期选择在郑州追加投资,布局电动车、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大陆市场依然是他眼中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当海外投资的回报屡屡不及预期,而大陆市场却能持续提供确定性的增长动力时,企业的战略天平自然会向现实利益倾斜。 郭台铭的“大陆转向”言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来了大量网友的讨论。 “这哪是转向?分明是止损,他在东莞的工厂用电成本是东南亚的60%,物流效率比墨西哥快三倍。” “看看鸿海美股走势就明白,自从加码印度后市值蒸发近三成,而郑州基地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产能利用率。” “郭台铭最新投资集中在固态电池和英伟达芯片代工,这些正是大陆重点扶持领域。” “要知芯片需要纳米工艺,而大陆已具备相关产业链,选择此时加码郑州,分明是瞄准了新能源和AI算力两大风口。” “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这本就是商人的生存法则。” “绿电涨价后成本增加三成,最后还不是我们小店和消费者买单?” “当初华为被制裁时台积电断供,现在轮到自家先进技术被要求转移,该醒醒了。” “我身边三分之一同学在学大陆税法,未来肯定要过去发展。” “自家东莞工厂的台湾技术总监去年举家迁居大湾区,‘他说在这边干三年抵过在台北干五年’。” 假如你是企业决策者,面对地缘政治和成本压力的双重考验,会如何平衡商业布局?是优先考虑短期盈利还是长期产业链安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商业生存法则。 信息来源:中国台湾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