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军精锐“北极熊团”覆灭后,幸存者抱怨:对手不是人,而是幽灵

美军的这支王牌部队,保持着45年的“不败神话”。然而在朝鲜,他们却遇到了“像鬼一样的对手”。对方似乎不是人类,而是穿梭在

美军的这支王牌部队,保持着45年的“不败神话”。

然而在朝鲜,他们却遇到了“像鬼一样的对手”。

对方似乎不是人类,而是穿梭在雪地里的幽灵。

从交战到全军覆没,“敌人”始终处于 “看不见、摸不着、打不着” 的状态。

士兵们纷纷抱怨:“他们神出鬼没,白天不见踪影,夜间随时突袭;他们能在雪地里潜伏数小时,毫无动静;不知其具体人数,仿佛无处不在。”

经历如此可怕遭遇的,是美军步兵7 师31 团,外号“北极熊团”。

指挥官是麦克莱恩上校,初到朝鲜,他自信到自负,根本没把对手放在眼里。

当然,他拥有足以骄傲的资本。

二战时,他战功卓著,曾在二战时期拿过“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在他看来,来到朝鲜作战,就是“火力碾压”“降维打击”。

他所率领的31团,人数却堪比一个旅,兵强马壮。

三个炮兵连合计2700人,外加小跟班李承晚的部队600人组成,总兵力达到3288人。

武器装备更是称得上“地表最强”。

全团配着 22 辆 M4A3 坦克、18 门 105 毫米榴弹炮、12 门 40 毫米高射炮。

M4A3 坦克的装甲厚 76 毫米,主炮口径 75 毫米,能在 1000 米外击穿任何工事。

榴弹炮射程11公里,每分钟能打5发炮弹,一轮齐射就能覆盖半个足球场。

士兵人手一支 M1 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比志愿军的栓动步枪快3倍。

作战时,每天还可以得到航空兵2-8架次的火力支援。

第7师一直是美国最强大的主力部队;31团,则常常担任突击前锋,堪称第7师的尖刀。

这支部队在1918 年至 1920 年的西伯利亚干预行动,远征苏俄新政权布尔什维克。

在冰天雪地里,一路推进了800公里,攻占贝加尔湖边上的城市赤塔。

伤亡不足百人,却缴获了 200 多支步枪、12 门火炮。

“北极熊”的绰号由此诞生。

1943年6月的阿留申群岛,“北极熊团” 用了10 天时间,拔掉了日本苦心打造的阿图岛堡垒。

歼灭日军2638人,自身仅伤亡500余人。

阿图岛被收复时,31团官兵踩着满地的日军尸体,笑着说:“这是和‘北极熊’作对的下场。”

眼下,时间来到1950年11月21日。

美军发动 “圣诞节攻势”,准备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

第7师顺利占领了惠山镇。

这个镇紧靠着鸭绿江,甚至可以看到江对面的中国。

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第一时间发来贺电:“热烈祝贺第7师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但是,战场上中国军队人数越来越多。

美军的判断是,这些只是小股部队,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断然不会赌上国运,来挑战世界第一军事强国。

为了把中国入朝的“小股部队”彻底消灭,美军制定了“包抄战术”。

“北极熊团”接到命令,配合陆战第 1 师向西推进至江界,中朝边境的通路,切断志愿军后路。

11月27日,31团推进到长津湖地区。

前线传来消息说,中国军队有可能发动大规模的反击。

恰逢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气温骤降到零下40度。

但是,中国军队穿着单衣,没有重武器,很多人连棉鞋都没有。

麦克莱恩笑出了声,在这种天气下,别说打仗,就是活下去都成问题。

他堆着众人调侃:“中国人要是真敢来,估计没到阵地就冻成冰棍了,他们撑不过三夜。”

晚上,夜色像一块浸了冰水的黑布,31 团的营地在新兴里燃起篝火。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距离营地不足两公里的雪坡上,志愿军 27 军 80 师 238 团的战士们正趴在齐腰深的雪地里。

他们大多穿着单衣,有的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冻成了硬邦邦的 “冰壳”,脚趾在里面失去了知觉。

此时的31团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进入了志愿军9兵团的 “口袋阵”。

早在 11 月中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就带着部队秘密入朝。

他们从山东、江苏出发,有的战士甚至没来得及换上冬装,就乘着闷罐火车奔赴长津湖。

这支部队,原本准备解放台湾的。

由于长期备战,所以准备充分、斗志昂扬。

美军陆战1师在柳潭里、下碣隅里方向被20 军牵制,31团的增援路线被切断了。

这意味着,31团将得不到任何地面部队的援助,只能靠自己单打独斗了。

即便如此,麦克莱恩毕竟久经沙场,他丝毫不慌,他命令31团抓紧在新兴里构筑临时防御阵地。

他用22 辆 M4A3 坦克沿公路布防,又架设了18座榴弹炮,同时让12门40毫米高射炮对准低空,构建立体防护网。

志愿军的反击如期而至。

当天晚上,红色信号弹突然从西北雪坡升空,未等警戒哨发出警报,冲锋号声已穿透风雪。

第一波攻击来自阵地东侧,约百余名中国士兵从齐腰深的雪地里跃起,手持步枪、爆破筒直冲战壕。

士兵依托工事开火,M1加兰德步枪射速优势初显,给志愿军造成很大的杀伤。

但中国士兵贴地推进速度极快,3 分钟内已突破外围两道铁丝网。

就在众人准备支援东侧防线时,阵地西侧阵地突发爆炸,1 门 105 毫米榴弹炮被炸毁。

原来,几名志愿军绕至炮位后方,用炸药包摧毁炮架,全程未触发外围警戒。

麦克莱恩上校急调 2 辆坦克支援西侧,却在中途遭遇伏击,雪堆中突然窜出 3 名中国士兵,用爆破筒炸断坦克履带,随后消失在夜色中。

数个小时内,31团已经有127 人阵亡,21 人重伤,2 门榴弹炮、1 辆坦克损毁。

更诡异的是,战斗结束后,战场未发现中国军队遗体。

他们竟在撤退时带走了所有伤亡人员,只留下几枚制式不明的手榴弹。

通讯兵报告,与师部的无线电联系中断,疑似被干扰,周边 5 公里内未发现信号源。

28日早上,气温降至零下 42 度。

31团呼叫了空中支援,没过多久,8 架F-86战机抵达,对周边雪坡进行狂轰滥炸。

但是,中国军队就好像凭空消失了一样,未发现任何工事或人员踪迹。

这次空袭,炸了个寂寞。

飞行员一脸困惑:“雪地平整,无挖掘痕迹,炸弹都落在雪地里。”

麦克莱恩上校内心泛起隐隐的担忧,在自己的战斗生涯中,从未遇到过如此神出鬼没的对手。

对手到底多少人?主力在哪里?作战目标又是什么?

麦克莱恩一概不知。

31团好像在和幽灵对战,不见其形,却又无处不在。

为了搞清楚战场状况,麦克莱恩派出 3 支侦察小队36人向东北、东南、西北方向侦查,约定在中午12 时前返回。

这三支部队,就像见了鬼一样,悄无声息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