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航展上,俄罗斯苏霍伊一出手就炸了,改进型苏-75“将军”无人战斗机模型一亮相,直接喊出要当“全球第三”的口号!要知道,现在能玩明白先进无人战斗机的,也就中美两家。可苏霍伊这波操作,是真的实现了技术突破,还是只能靠模型撑场面?
11月20日迪拜航展上的这个苏-75无人版模型,可是苏霍伊憋了好几年的“新活”。和之前的有人版比,这次直接把座舱给取消了,还重新设计了机翼和后机身,标着“750号”的机身看起来倒是有模有样。但咱得先搞明白,苏霍伊搞这玩意儿,到底想干啥?

核心思路就俩字:全能。苏-75项目从一开始就打着“一机三用”的算盘。单座版给飞行员开,双座版搞训练,无人版就当“忠诚僚机”。
啥是忠诚僚机?简单说就是给苏-57这类有人战机当“小弟”,往前冲探路、扛伤害,或者带着武器去高危区域炸目标,把飞行员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次展出的无人版,就是专门干这个活儿的,还和之前的S-70“猎人”-B无人机凑成了“僚机天团”。
不过有个细节:这项目2021年就首次公开了,到现在全尺寸的原型机都没见着影子,啥时候能真正造出来、部署上,更是没个准信。这次亮模型,更像是在告诉全世界:“别慌,我还在赛道上呢!”

苏霍伊的无人战斗机项目为什么“仅落后中国”?答案就在平台差异上。
中国的无人机早就摸到了下一代的门槛,无尾飞翼设计,就像“利剑”无人机那样,整个机身和机翼融在一起,没有多余的尾翼,雷达波照过来根本没地方反射,全向隐身性能拉满。
这可是现在全球先进无人机的主流趋势,隐身能力直接决定了无人机能不能在高危战场活下来。
再看苏-75无人版:它压根不是从零开始设计的,而是在有人版苏-75的基础上改的,底子没变。更关键的是,它还带着V型尾翼,这种设计虽然比传统尾翼隐身性好点,但和无尾飞翼比,就是“降维打击”。
尾翼本身就是雷达波的“反射源”,不管怎么改,都没法做到全向隐身。说白了,中国的无人机是“天生隐身脸”,苏-75是“后天整容凑活看”,这就是代际差距的关键。

除了设计问题,苏-75还被一个大难题卡脖子,西方制裁。自2017年以来,俄罗斯想搞点先进的半导体、高精度机械零件都难,这些可都是无人机的“大脑”和“筋骨”。
没有这些东西,别说造原型机了,就算造出来,性能也得打折扣。资金更是个无底洞,研发先进无人机烧钱如流水,制裁下的俄罗斯能不能撑到项目落地,都是个未知数。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问了,苏霍伊明明知道有这么多问题,为啥还要硬着头皮亮模型?其实这背后,既有技术竞争的无奈,也有现实的考量。
首先是“刷存在感”。现在全球无人机赛道,中美已经跑在前面了,美国在搞超音速无人战机,中国的飞翼无人机和无尾无人战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
俄罗斯要是再不出点动静,就真要被甩出赛道了。迪拜航展是全球军工的“秀场”,亮个模型至少能告诉客户和对手:“我还没掉队,有合作可以找我”。
其次是“战略卡位”。“忠诚僚机”是未来空战的关键方向,谁先搞出来谁就有主动权。苏霍伊就算现在造不出来,先把技术路线亮出来,占住“第三极”的名头,也能在后续的国际合作、军火贸易里多挣点筹码。

但野心归野心,现实归现实。苏-75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制裁导致零件和资金跟不上,原型机都没影。就算真能造出来,估计也是好几年后的事了,到时候中美说不定又迭代出更先进的型号了。
总结下来就是:苏-75无人战机的亮相,确实让俄罗斯在无人机赛道上“刷了波存在感”,但要说“仅落后中国”,更像是一种宣传话术。
它顶多算是“摸到了先进无人机的门槛”,但想真正追上中美,先解决制裁下的研发困境再说吧。毕竟军工领域,靠模型可赢不了竞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