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脑梗、心梗前兆别忽视!中西医联手护好“心脑双通道”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头晕、乏力、手脚发麻,甚至走路不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头晕、乏力、手脚发麻,甚至走路不稳——这些看似“小毛病”的症状,其实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面对这类问题,很多人会纠结:该看西医还是中医?其实,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脑病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中药成分药物,比如:脑心通胶囊、参松养心胶囊等。

那么,心脑血管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合理干预?这篇文章就从西医和中医的不同思路出发,结合日常生活的调理方法,帮您理清思路,守护“心脑双通道”。

西医怎么看?——“堵”和“破”是关键

西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问题在于“血管堵塞”或“血管破裂”。比如脑梗死,是因为脑部血管被血栓堵住,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心肌梗死则是心脏供血动脉被堵塞,心肌“断粮”而受损。这类疾病往往突发、进展快,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因此,西医的治疗重点在于:

- 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

- 降脂稳斑(如他汀类药物)

- 控制血压血糖(如降压药、降糖药)

- 必要时介入手术(如支架、溶栓)

这些方法见效快、证据充分,是急性期救治的“主力军”。

二、中医怎么看?——“气虚血瘀”是病根

中医则从整体观出发,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多与“气虚血瘀”有关。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气”不足了,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变弱,血液就容易“淤”在血管里,形成“瘀血”,久而久之导致脑络不通、心脉不畅。

所以,中医治疗强调“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常用药物包括丹参、黄芪、川芎、红花等。这类药物不仅能改善微循环,还能调节身体整体状态,适合慢性期调理或作为辅助治疗。像一些具有类似功效的中成药,如脑心通胶囊,常被用于配合治疗。

科学预防:从生活习惯抓起

无论中西医,都强调“防胜于治”。心脑血管疾病不是一天形成的,预防要从日常点滴做起:

1. 饮食清淡,少油少盐

高盐、高脂饮食是高血压、高血脂的“帮凶”。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2. 坚持运动,保持体重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3.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过量则升高血压。同时,长期熬夜、情绪波动大也会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4.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血压、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等项目。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别等“中风”了才后悔。

四、不同人群,预防重点不同

- 中老年人:重点关注血压、血脂控制,警惕“无症状性脑缺血”。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这类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

- 久坐上班族:虽然年轻,但长期久坐、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也可能出现早期血管老化,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避免“过劳梗”。

- 有家族史者:遗传因素不可忽视,更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和定期筛查。

五、中西医结合:不是“二选一”,而是“1+1>2”

很多患者担心:吃西药还能吃中药吗?其实,在医生指导下,中西医完全可以协同作战。西药快速控制危险因素,中药调理体质、改善症状,两者互补,效果更佳。

比如,在稳定期,医生可能会建议在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的同时,配合使用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中成药,帮助改善头晕、乏力、肢体麻木等不适。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脑病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脑心通胶囊等。

结语:心脑健康,贵在“早”和“恒”

心脑血管疾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也不是突然降临的“意外”。它是一场长期的“慢战”,胜负关键在于日常的积累。与其等到发病再治疗,不如从今天开始,管住嘴、迈开腿、定期查、科学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