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习惯-认知-信念"递进式德育体系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如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科学高效、连贯递进的德育体系,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融入成长轨迹?黄冈市益才盛华学校以“高品质育人,育高品质人”为根本目标,立足学段差异,历经多轮实践探索,形成了小学重习惯养成、初中重品德认知、高中重理想信念的“习惯-认知-信念”递进式德育模式,为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范式样本。

一、理论根基:德育分层的学理依据与价值追求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发展规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进一步阐释了个体从“前习俗水平”到“后习俗水平”的道德认知进阶路径。益才盛华学校的德育分层实践,正是对这些经典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小学阶段对应“前习俗水平”,通过行为训练实现道德他律;初中阶段进入“习俗水平”,通过认知深化形成道德自觉;高中阶段迈向“后习俗水平”,通过信念塑造达成道德自律。这种分层并非机械割裂,而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连贯态势,契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从教育哲学维度审视,该体系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表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益才盛华学校的德育分层,以“习惯”奠基行为(行),以“认知”深化情感(情),以“信念”升华意志(意),最终指向学生道德认知(知)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知情意行”的闭环育人逻辑。

二、体系架构:“习惯-认知-信念”的三维递进模型
(一)小学段:习惯养成,筑牢德育根基
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学校以“十项微文明”“十二个好习惯”为抓手,将抽象德育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训练。依托德育工作常态化机制,将习惯养成融入晨会、夕会、课间活动、就餐、晚寝等一日常规,落实生活德育细节。
文明礼仪习惯:落实“仪表之礼”“言谈之礼”,从“文明微笑”“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等细节切入,如要求学生见面主动问好,课堂发言先举手,借还物品说“谢谢”“对不起”。配套《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对发型、着装、装饰等作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外在礼仪修养。
生活起居习惯:践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穿衣叠被、整理书桌到家务劳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通过《学生一日常规》细化晨起、锻炼、就餐、学习、就寝等流程,如规定“闻乐即起整理衣被”“安静就餐不挑食”,让习惯养成贯穿日常。
学习发展习惯:聚焦“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珍惜时间”,落实课前预习、课中专注、课后复习的学习流程,要求“每天读书一小时”“练习书法半小时”,通过《课堂礼仪规范》强化“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课堂行为,为后续学习奠定行为基础。
同时,学校将主题德育融入传统节日教育,利用春节、端午节等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启蒙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意识。

(二)初中段:认知深化,涵养品德自觉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益才盛华学校以“品德认知”为核心,通过“思辨式学习”“情境化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价值认同。抓好思政课与主题班会主渠道,系统开展法治教育、安全心理健康等主题德育。
道德认知课程化:开发“品德认知”校本课程,围绕“法规意识”“感恩情怀”“自主管理”等主题,结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通过案例分析、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深层内涵。
情感体验情境化:设计“感恩教育月”“责任体验周”等活动,通过“校园志愿者”“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体会“友善”“责任”的意义。学校将国学经典、红色故事转化为情境剧、演讲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升华情感。
自主管理制度化: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制度”,通过“班级宣言公约”“学生干部竞选”等形式,让学生参与班规制定、纪律监督、活动策划,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强化责任意识与民主意识,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认知跨越。

(三)高中段:信念塑造,厚植家国情怀
高中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确立的“定型期”,学校以“理想信念”为引领,通过“生涯规划”“国防教育”“责任担当”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重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系列主题德育,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与使命意识。
生涯规划导航: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邀请行业精英、校友返校分享,组织学生参与“职业体验日”“高中研学行”,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中确立人生目标,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国情教育铸魂:系统开展“红色研学”“时政论坛”活动,学习“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国精神谱系,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发展成就与挑战中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责任担当践行:通过“成人仪式”“备考誓词”等仪式教育,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组织“环保倡议”“扶贫助困”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奉献为民,精忠报国”的信念追求,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价值升华。

三、保障机制:多维协同的德育生态系统
(一)内容协同:纵向衔接与横向整合
在内容设计上,各学段德育内容既体现学段特点,又形成纵向衔接——小学“习惯”是初中“认知”的行为基础,初中“认知”是高中“信念”的思想准备;同时注重横向整合,将“礼仪规范”“守则制度”“公共财物管理”等要求贯穿各学段,如“爱护公物”“节约资源” 既是小学的习惯要求,也是高中的信念体现,形成“纵向递进、横向贯通”的内容体系。
(二)方法协同: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益才盛华学校摒弃单一说教模式,创新“情境化训练+思辨式学习+实践赋能”的多元方法。小学采用“童谣传唱”“行为打卡”等直观方式;初中运用“案例研讨”“角色模拟”等互动形式;高中开展“课题研究”“社会调研”等探究活动,让德育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学校强化家校社协同,成立“家长成长学院”,系统开展家长培训与亲子活动,提升家庭育人能力;整合社区资源,建设“社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调研,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通过“德育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形式,增强家校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三)评价协同: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益才盛华学校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结合《成长记录》手册,从“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维度,通过“日常四会”“周周评比”“月月展示”进行过程性记录;同时重视“标志性成果”认定,如学科竞赛获奖、社会实践成果、作品发表等,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统一,为德育效果提供科学反馈。
四、实践成效:育德于心,润德于行
经过多年实践,益才盛华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小学生的“十项微文明”“十二个好习惯”通过日常行为观察记录、量化评分及定期问卷调研等多维评估,综合养成率达95%以上,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主管理能力持续增强,“诚信考场”“自主社团”成为校园名片;高中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多人在“红色演讲”“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毕业生中既有投身基层的选调生,也有立志科研的大学生,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个生命更豪迈”的育人愿景。

黄冈益才盛华学校的“习惯-认知-信念”递进式德育体系,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了“基础筑牢—认知深化—信念塑造”的完整德育链条,形成了“学段分层、目标递进、知行合一”的德育范式。这一实践不仅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更回应了新时代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之问,为基础教育德育改革贡献了“益才智慧”。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改革,优化分层策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具借鉴价值的德育样本。(文字:谢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