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一21岁女老师被埋进废墟,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她的身体下面,正死死护住一个东西,看清后,在场的人无不泪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的震波撕裂大地时,21岁的向倩正站在什邡市龙居小学三楼的讲台上。她扎着卷发,脚踩粉红凉鞋,正用英语领读课文。那一刻,没人能想到这堂普通的英语课,会成为她生命的终章。向倩的故事,要从什邡的教育世家说起。父亲向忠海是南泉小学副校长,母亲也是小学教师。她的童年是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沙沙声、教室琅琅的读书声里长大的。“教师”二字,对她不是职业,是刻进骨血的信仰。18岁那年,她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上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同学笑她:“你明明能选更轻松的专业,何必当老师?”她答:“我爸说,老师是给人点亮灯的,我想当那根蜡烛。”大学四年,她泡图书馆练口语,周末去孤儿院给孩子们上课,连毕业论文都写着《农村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法》。2007年毕业,她回到什邡,成了龙居小学最年轻的英语老师。同事记得她第一次进教室的模样。扎着高马尾,穿着简单的牛仔裤,站在讲台上说:“我是小向姐姐,以后咱们一起学英语、聊心事。”孩子们很快爱上了这个会唱英文歌、蹲下来听他们说悄悄话的“姐姐老师”。5月12日的阳光很烈,向倩上完上午的课,正蹲在教室后排给留守儿童小慧补单词。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吊灯突然疯狂摆动,楼板发出闷响。地震了!她的第一反应是喊:“别慌!往操场跑!”孩子们顿时涌向教室门口。她守在最后,看着最后一批学生冲出教室,安全线就在几步外。可就在她抬脚要走的刹那,余光瞥见教室角落三个孩子缩在课桌下,小脸煞白。最小的那个,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小宇。“向老师救我……”小宇带着哭腔喊。求生的本能和近在咫尺的安全,在她心里打了架。但只一秒,她就扯掉鞋,冲了过去。“别怕,老师带你们出去。”她张开双臂,把三个孩子拢在怀里,半拖半抱往门口挪。楼板的断裂声越来越近。当她迈出教室门的瞬间,整栋楼塌了。水泥板狠狠地砸向她的后背,钢筋穿透她的腹部。她最后的感觉,是怀里三个孩子的重量,是他们在发抖,是自己的手臂还在用力环着他们。救援来得很快,却也很慢。5月13日晚九点,持续二十小时的搜救后,向倩的位置被找到。当战士们用液压钳撬开最后一块水泥板,现场突然安静了。她的身体支离破碎,头部被砸扁,腹部被水泥条击穿,钢筋穿过右肩。但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她的双臂始终保持着环抱的姿势,像母亲护着婴儿。三个孩子在她身下,有轻微的呻吟。“向老师……”现场一位女医生跪下来,摸了摸她的手。她的眼角还挂着泪,指甲缝里全是粉笔灰。在场的军人、消防员、志愿者,没人说话。有人默默摘下帽子,有人对着废墟深深鞠躬。这个雨夜,21岁姑娘的牺牲,成了最庄严的仪式。消息传到向忠海耳朵里时,他正在学校值班。这位当了三十多年副校长、见过无数生死的老人,蹲在操场的老槐树下,抽了半包烟。最后他说:“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这句话里,藏着多少骄傲与心碎?向倩的母亲后来哭着说:“她从小就想当老师,说‘老师是最伟大的职业’。现在她做到了,用命做到了。”向倩的同学欧阳洋回忆:“她爱美,总烫卷发,穿粉红凉鞋。可最后,她用最狼狈的姿势,完成了最美丽的告别。”向倩走了,但她的故事没停。她被追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师德标兵”。她的事迹被写进教科书,成了“最美教师”的注脚。每年5月12日,龙居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在她的纪念碑前献花,读她写的英语小诗。父亲向忠海有个习惯,每天骑摩托上班,都会绕道经过学校。他说:“倩倩还在那里,周末院子里该有琴声了。”21岁,本是人生最灿烂的年纪。向倩却用这短暂的生命,给所有教师上了一堂课。什么是责任?是明知危险却选择守护,是本能求生却转身拥抱。汶川地震已过去十多年了,但向倩的拥抱,永远凝固在废墟里。那不是终点,是一个教师用生命点燃的灯,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这,就是向倩的最后一课,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信仰。主要信源:(央视网——2008感动中国候选人—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