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南疆边境的炮火划破黎明。
随着我军“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数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越南北方重镇发起猛攻。
而在这场持续28天的战争中,高平战役以“平均每天双方伤亡近5000人”的残酷数据,成为整场冲突中最血腥的战场。
每一分钟就有3名士兵倒下,每一条峡谷都堆满尸体,每一个山洞都在喷吐死亡的火焰。
作为越南北方的“门户”,高平这座不起眼的小城,为何会成为中越两军死磕的“绞肉机”?是地形的天然陷阱,还是越军的殊死抵抗?是我军的准备不足,还是战术的临时失灵?

要明白高平战役的惨烈,首先得知道“为啥非要打高平”。
在越南北方的地图上,高平就像一把插在中越边境的“钥匙”,战略地位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地理上看,高平位于越南北部黄连山山脉东南侧,北接我国广西靖西、那坡,南连越南太原省,距离越南首都河内只有130公里。
这里是从我国广西通往河内的最短路线,也是越南北方防御体系的核心枢纽。
守住高平,就能挡住我军南下的锋芒;拿下高平,越南北方的防御就会全线崩溃,河内直接暴露在我军兵锋之下。
更关键的是,高平是越军的“防御重镇”。
越南在抗美战争中,就在高平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加上这里喀斯特地貌遍布,山洞、溶洞、峡谷纵横交错,天然就是打游击、守阵地的绝佳场所。
越军在战前放话:“高平是铜墙铁壁,中国人想拿下这里,除非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
从双方兵力部署就能看出重视程度:我军投入了广州军区第41军、42军,还有配属的装甲兵、炮兵、工程兵等部队,总兵力超过10万人,几乎是整场自卫反击战兵力的三分之一。
越军则集中了王牌346师、338师一部,加上地方独立团、民军,总兵力约4万人,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依托地形和工事,战斗力不容小觑。
而这场战役的背景,是中越关系从“同志加兄弟”彻底反目。
上世纪70年代,越南在苏联支持下,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不仅侵占柬埔寨,还不断在中越边境挑衅,枪杀我国边民、蚕食我国领土、烧毁边境村庄。
从1978年到1979年初,越南在边境制造的冲突事件就超过3000起,我国忍无可忍,最终决定发动自卫反击战,目的是“教训越南,保卫边境”。
高平作为越南北方的“门户”,自然成了我军首要打击目标。
但谁也没想到,这场原本计划“速战速决”的攻坚战,最终变成了一场持续20多天的血腥拉锯战。

高平战役的惨烈,一半要“归功”于这里的地形。
去过桂林、阳朔的人都知道,喀斯特地貌就是“山多洞多石头多”,而高平的喀斯特地貌,比桂林更险峻、更复杂。
山峰陡峭如刀削,溶洞深不见底,丛林密不透风,峡谷狭窄得只能容一辆车通过。
这种地形,对进攻方来说就是“地狱模式”,对防守方来说却是“天然堡垒”。
首先,我军的装甲部队完全“水土不服”。
战前,我军计划用坦克和装甲车组成快速穿插部队,迅速突破越军防线,直插高平城,打一场“闪电战”。
可到了高平战场,这个计划彻底泡汤:狭窄的峡谷里,坦克只能排成一列纵队前进,根本无法展开。
路面坑坑洼洼,加上越军破坏了桥梁,很多坦克陷入泥潭或掉进峡谷,成了越军的“活靶子”。
比如我军第42军的装甲部队,在穿插东溪的过程中,遇到一条被越军炸毁的桥梁,坦克只能冒险从浅滩涉水。
结果越军在两岸的山洞里架设了反坦克炮和火箭筒,一顿猛轰,十几辆坦克瞬间被击毁,驾驶员和步兵伤亡惨重。
有老兵回忆:“峡谷里全是坦克的残骸,有的炮塔被掀飞,有的履带断了,士兵的尸体泡在水里,根本来不及抢救。”
其次,越军把山洞变成了“杀人碉堡”。
高平的溶洞大小不一,大的能容纳上百人,小的只能藏几个人,而且溶洞之间互相连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地下工事”。
越军在溶洞里架设了重机枪、迫击炮,还设置了射击孔和观察哨,洞口用树枝和茅草伪装,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
我军士兵进攻时,往往以为是个普通山洞,靠近后就会遭到猛烈射击。
而且越军擅长“打了就跑”,打完一阵就钻进更深的溶洞,我军很难清剿。有部队为了攻占一个溶洞,付出了一个排的伤亡代价,最后用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才把里面的越军消灭。
更可怕的是,有些溶洞里还有暗河,越军可以通过暗河转移,或者从背后偷袭我军。
再者,丛林和山地让部队失去联系,各自为战。
高平的丛林密得能挡住阳光,士兵进去后根本分不清方向,指南针有时也会因为地磁影响失灵。
我军的穿插部队,原本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位置,结果很多部队在丛林中迷路,偏离了路线。
比如第41军的一个团,在穿插过程中钻进了一片原始丛林,走了三天三夜都没找到出路,粮食和弹药都快耗尽了。
更要命的是,通讯设备在山区里信号极差,电台根本联系不上指挥部,各部队之间也无法沟通,只能各自为战。
越军趁机分割包围,把我军的穿插部队切成小块,逐个消灭。
有老兵说:“那时候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不知道战友在哪,不知道敌人在哪,只能靠听枪声判断方向。”

如果说地形是“天然陷阱”,那越军的“全民皆兵”和“焦土抵抗”,就是把高平变成“绞肉机”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越军在高平的防御,不是“正规军对正规军”的正面作战,而是“层层设防、全民参战”的游击战。
越军346师是越南的“英雄师”,参加过抗美战争,战斗力极强,擅长山地和丛林作战。
但更让人头疼的是,高平的地方部队、民军,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参与了抵抗。
战前,越南政府在高平地区进行了“全民动员”,提出“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皆有守土之责”。
他们给老百姓发放武器,教他们设置陷阱、埋地雷,还宣传“中国人是侵略者,要把越南变成殖民地”。
结果就是,我军士兵在高平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敌人。
看似无害的老农,可能转身就会扔手榴弹;路边放牛的孩子,可能会给越军通风报信;甚至孕妇和老人,都可能拿着步枪从背后射击。
有老兵回忆:“我们进村搜索时,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做饭,以为她是普通村民,还分给她压缩饼干。
结果我们转身离开时,她从灶台下拿出一把冲锋枪,打死了我们两个战友。”
这种“全民皆兵”的模式,让我军士兵防不胜防,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战斗强度大大增加。
而且越军的战术极其“阴狠”,专门打我军的弱点。他们不跟我军正面硬拼,而是采用“麻雀战”“袭扰战”。
白天躲在山洞和丛林里,晚上出来偷袭我军的营地和补给线;用冷枪冷炮袭击我军的哨兵和巡逻队;在我军必经之路埋地雷、设竹签阵、挖陷阱。
高平地区的地雷密度,堪称“世界之最”。
越军不仅埋了大量反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还自制了很多“土地雷”。
用罐头盒装上炸药和铁钉,一踩就炸,杀伤力极大。我军很多士兵不是死在正面战场,而是踩中地雷,被炸断手脚。
有部队在推进过程中,一天就排除了上千颗地雷,但还是有很多士兵中招。
更可怕的是越军的“焦土政策”。
他们撤退时,会烧毁村庄、破坏道路、污染水源,让我军得不到任何补给。
我军士兵经常要在没有粮食、没有水源的情况下作战,饿了就吃树皮和野草,渴了就喝浑浊的河水,很多士兵因此患上了疾病。
而且伤员很难后送,因为道路被破坏,担架队只能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很多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流血过多而死。
越军346师师长黄扁山大校,在战前对部下说:“我们要让高平变成中国人的坟墓,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100人的代价!”
从实际伤亡来看,越军的这个目标,某种程度上达到了。

高平战役的惨烈,也暴露了我军当时的一些“实战短板”。
毕竟,从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军已经26年没有打过大规模战争了,很多指挥员和士兵都缺乏实战经验,面对高平这样的复杂战场,有些准备不足。
首先,情报工作不到位,低估了越军的战斗力和防御强度。
战前,我军认为越军“不堪一击”,毕竟越南刚打完抗美战争,国力空虚,军队疲惫。
而且我军在抗美援越期间,给了越南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援助,对越军的战术也比较熟悉。但实际上,越军在高平的防御体系,比我军预想的要严密得多。
他们不仅加固了原有工事,还新增了很多暗堡和火力点,而且“全民皆兵”的程度,也超出了我军的预料。
我军的情报,大多来自战前的侦察和俘虏的供词,但这些情报不够准确、不够详细。
比如对高平地区的地形,我军只掌握了大致情况,对具体的溶洞分布、道路状况、越军的兵力部署,了解得并不清楚。
结果就是,我军的作战计划和实际情况脱节,很多部队到达预定位置后,才发现情况和情报完全不一样,只能临时调整战术,陷入被动。
其次,战术打法不适应山地丛林作战。
我军长期以来擅长的是平原地区的大兵团作战,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但在高平的喀斯特地貌中,大兵团根本无法展开,只能分成小股部队作战。
而我军的指挥员,一开始还是沿用平原作战的思路,让部队密集推进,结果遭到越军的交叉火力袭击,伤亡惨重。
比如某部在进攻高平城外围的一个高地时,采用了“集团冲锋”的战术,士兵们排成密集的队形向上冲,结果被越军的重机枪扫射,伤亡过半。
后来才调整战术,采用“小股渗透、逐个击破”的方式,才拿下了这个高地。
再者,装备不适应山地作战需求。
我军当时的装备,大多是为平原和常规战争设计的,在高平的复杂地形中,很多装备都“派不上用场”。
比如坦克和装甲车,在峡谷和山地里机动性极差,容易被伏击;步兵的武器,虽然火力不弱,但缺乏轻便的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面对越军的暗堡和火箭筒,有些力不从心。
通讯设备也比较落后。
我军当时的电台,在山区里信号很差,经常出现“听不见、叫不通”的情况。
各部队之间无法及时沟通,导致协同作战能力不足。
比如某部在穿插过程中,遭遇越军伏击,想请求友邻部队支援,但电台联系不上,只能孤军奋战,最后伤亡惨重。
还有,后勤补给困难。
高平地区交通不便,道路狭窄,加上越军破坏了很多桥梁和道路,我军的补给车队很难前进。
很多部队的粮食、弹药、药品都严重短缺,士兵们只能“就地取材”,但高平地区被越军实行了“焦土政策”,根本没有什么可利用的物资。
有部队在包围高平城后,因为粮食不够,士兵们每天只能吃两顿稀粥,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
这些“实战短板”,虽然不是高平战役惨烈的主要原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伤亡。
不过,我军的优点是“边打边改”,在战役过程中,不断调整战术、总结经验,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拿下了高平。

高平战役的惨烈,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场场具体的“绞肉战”堆出来的。
其中,东溪穿插战、朔江攻坚战、高平城解围战,每一场都打得血流成河,成为老兵们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噩梦。
东溪穿插战:装甲部队的“死亡之路”
东溪是高平外围的一个小镇,也是我军穿插部队的必经之地。
我军计划用装甲部队快速突破东溪,直插高平城后方,切断越军的退路。
但这条穿插路线,是一条长约30公里的峡谷,两侧都是陡峭的山峰,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79年2月17日清晨,我军第42军的装甲部队出发了。
一开始还算顺利,但进入峡谷后,麻烦来了:越军在峡谷两侧的山洞里架设了反坦克炮和火箭筒,一顿猛轰。坦克部队只能被动挨打,因为峡谷太窄,无法转向,也无法展开反击。
有一辆坦克被越军的火箭筒击中,驾驶员当场牺牲,炮长受伤。
副驾驶员想打开舱门逃生,结果被越军的机枪扫射身亡。
整个峡谷里,坦克的爆炸声、士兵的惨叫声、越军的枪声混在一起,场面极其惨烈。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我军装甲部队终于突破了东溪,但付出了惨重代价:1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击伤了40多辆,士兵伤亡超过2000人。
有老兵回忆:“峡谷里全是坦克的残骸,有的坦克烧得只剩下骨架,士兵的尸体挂在坦克上,鲜血把河水都染红了。”
朔江攻坚战:“天险”上的拉锯战
朔江是高平西北的一个重镇,位于中越边境的群山之中,被称为“高平的西大门”。
这里山高谷深,道路狭窄,越军在朔江部署了一个团的兵力,加上民军,总兵力约2000人,修建了大量暗堡和工事,号称“朔江天险,固若金汤”。
我军第41军的一个师,负责进攻朔江。
战役一开始,我军就遭遇了越军的顽强抵抗。
越军利用地形优势,从暗堡里喷射火舌,我军士兵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倒下。
有一个连队,在进攻一个叫“三孔桥”的阵地时,全连120多人,最后只剩下30多人,连长和指导员都牺牲了。
为了拿下朔江,我军动用了炮兵部队,对越军的工事进行了地毯式轰炸。
但越军的暗堡大多建在山洞里,炮弹根本炸不到。
最后,我军士兵只能抱着炸药包,冒着枪林弹雨,冲到暗堡门口引爆。
有一个叫杨启良的战士,在战友都牺牲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抱着炸药包,冲进越军的一个暗堡,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1岁。
朔江攻坚战持续了7天7夜,我军付出了伤亡3000多人的代价,才终于攻克了这座“天险”。
战役结束后,朔江的山头上,到处都是双方士兵的尸体,有的士兵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手里紧紧握着步枪。
高平城解围战:被包围的“穿插部队”
在高平战役中,我军的穿插部队虽然突破了越军的防线,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第41军的一个团,在穿插过程中,因为迷路和通讯中断,陷入了越军的包围。
越军集中了3个营的兵力,对这个团进行了围攻。
这个团被困在一个山谷里,粮食和弹药都快耗尽了,伤员越来越多。
团长决定组织突围,但越军的火力太猛,每次突围都遭到猛烈射击,伤亡惨重。
有一次,二连负责掩护主力突围,全连战士死守阵地,最后只剩下5个人,连长牺牲前,还在喊着“守住阵地,为祖国争光”。
就在这个团快要弹尽粮绝的时候,我军的增援部队赶到了。
增援部队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终于突破了越军的包围圈,和被困部队会合。
这场解围战,我军伤亡超过1500人,越军也伤亡了近2000人,山谷里到处都是尸体和武器残骸。

1979年3月5日,高平战役正式结束。
我军以伤亡近1.8万人的代价,攻克了高平城,摧毁了越军在北方的防御体系,圆满完成了“教训越南”的战略目标。
随后,我军开始撤军,3月16日,全部撤回我国境内。
高平战役的惨烈,让很多人感到震撼。
有人问:“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场战役,不仅保卫了我国的边境安全,还打破了越南的“地区霸权”野心,让世界看到了我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
更重要的是,高平战役暴露了我军的很多“实战短板”,为后来的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从高平战役中,我军总结出了很多教训:
(一)要重视情报工作,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要适应不同地形的作战需求,加强山地、丛林、城市等复杂环境的实战训练。
(三)要更新装备,研发适合不同战场的武器和通讯设备。
(四)要加强联合作战能力,提高各兵种之间的协同配合水平。
(五)要完善后勤补给体系,确保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充足的物资保障。
这些教训,推动了我军的现代化转型。
此后,我军加大了军事训练的力度,开展了针对性的山地、丛林作战训练;更新了大量先进装备,通讯设备、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有了质的飞跃;加强了情报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体系。
可以说,没有高平战役的惨烈教训,就没有后来我军的快速发展。
而对于那些在高平战役中牺牲的士兵来说,他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用鲜血换来了边境的和平。
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只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永远留在了南疆的土地上。
直到今天,在广西、云南的边境地区,还有很多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高平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名字被刻在墓碑上,永远被后人缅怀。
高平战役的惨烈,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也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