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甲午战争的历史叙说里,李鸿章常被称作是个畏战求安的妥协者,好像他一吩咐,北洋舰队就能把东洋给荡平,可是历史的真相比那般脸谱化的指责繁杂且沉重,我们或许都错会了李鸿章的避战,那不是怯懦,而是在绝望中为国家争夺最后时光的凄惨挣扎。
01让我们回到1894年的夏天,
当日本拿保护侨民当借口,公然向朝鲜增兵的际,李鸿章的第一反应不是后退,而是据理力争,
他打电话给驻日公使汪凤藻,明确称:“朝鲜的乱寇已然平定,我们没必要进剿,日军也没有一起进剿的原因,
在他看来,日本出兵没道理,依据是10年前和伊藤博文签订的条约上面写着事情解决就撤回,并且,日朝《江华条约》也承认朝鲜内政是自主的,外部势力不可进行干预。
这是外交层面的寸土必争。
02不过日本的目标并非是什么道理,而是要掌控朝鲜事务,
面对日本持续加大的军事挑衅,李鸿章为什么不马上针锋相对?
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北洋海军的家底,
在向朝廷的详尽汇报当中,他悲痛地列举了海军装备:能够作战的战舰仅有八艘,其余的只能用来运输、操练,
而日本呢,
每年必然会新增一两艘新式铁舰,要是海上爆发战事,北洋必定处于劣势,很难取得胜利。
03陆上道路的情况也不太好,沿海各支军队总共也就两万多人,而要守住三个省的海口,兵力本来就少,要是抽调兵力去支援朝鲜,规模不大的行动办不了事,那国内就会「处处空虚,反而怕被敌人利用」,这话不是在推脱,而是一位统帅对国家实力和军队实力最为清醒又无奈的评判。
当实力差距较悬殊时,李鸿章把希望,寄托在不交战就让对方屈服上,他一方面尽力反驳日本一同革新朝鲜政治的提议,另一方面,他借助国际间的关联,请求俄国等友好国家出面调和,劝说日本,这就是他有名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俄国公使喀西尼路过天津,口头应允警示日本撤兵时,李鸿章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觉着能够放心了。
04不过这成了他外交生涯里最大的错判,喀西尼的应允是不负责任的,俄国既定政策是不参与,日本早已摸透俄国真实态度,所以不但没想着撤兵,还加快进攻,李鸿章因轻信喀西尼采取了外交主动、军事消极的策略,最后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当朝廷,上下主战派叫嚷着「极力主张用军事手段解决」时,他们只看到日本觊觎、俄国垂涎的危机感,却没看到「部里商量停购船械,不再增添新的」残酷现实。李鸿章的避战,实际上是用尽所有和平办法,为这个破败不堪的帝国争取时间,他清楚一旦随便挑起争端,结果或许不是一决高下,而是“弊端很多”。
05历史没有假如,日本不事先声明就发动战争,击沉高升号运兵船的时候,李鸿章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回过头来审视甲午战争,我们或许应该明白,把一场战争的全部,归罪于一个人避战,太简单了,李鸿章的悲剧在于他看得非常清楚,却没办法改变,他好像一个清醒的修补匠,眼巴巴看着,那间破屋子在狂风暴雨里被撕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