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真是输得太冤了!彼时的清朝坐拥北洋海军,不说跟日本两败俱伤,起码也得让日本伤筋动骨、占不到便宜才对。 可偏偏李鸿章一声令下,所有军舰龟缩威海卫军港,最终不明不白地葬送在日本联合舰队的炮口下。 这场战争结局令人瞠目: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3亿两白银。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四年多的财政收入总和,直接成了日本后续大规模侵华的“启动资金”。 1894年战争爆发前,西方观察家普遍看好中国。清朝经济规模是日本的2倍,陆军规模达100万人,而日本仅有35万有效兵力。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表面风光无限。 然而揭开华丽外表,真相触目惊心。北洋水师用的煤竟是劣质八槽煤,不仅影响动力,散出的浓烟更使日军提前半小时发现我军动向。战争爆发时,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 日本则蓄谋已久。战前几年,日本年均军费开支高达财政收入的31%以上,1892年甚至达到41%。他们甚至做好了海战失利、清军攻击本土的最坏打算。 战争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出现了: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保船制敌”,关键在“保船”而非“制敌”。于是这支花费巨资打造的现代化舰队,成了名副其实的“港口守卫”。 日军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当时日本联合舰队锅炉严重损坏,船只速度无法维持,急待整修。如果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战局或许会有转机。 更荒唐的是,清军前线将领提出先发制人的建议,竟被李鸿章记过处分。他认为“日本添兵,虽谣言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 当日军攻占大连湾的当天,北京城正为慈禧太后大庆六十寿辰。旅顺危急的军情被延搁不办,因为朝中上下认为太后做寿比前方战事更要紧。 清朝官吏的腐败已侵蚀到军队每个角落。士兵“腰间皆斜插烟枪一支”,“平居烟酒淫赌,沉溺往返”。训练演习则弄虚作假,“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逐标行驶”,纯粹是做表面文章。 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在研究中国后得出结论:“人心腐败已达极点。”这种根上的腐败,导致清军军心涣散,几乎每一场战斗都有临阵脱逃的将领。 《马关条约》的签署,使日本一夜暴富。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惊喜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的日元,全部国库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这笔巨额赔款的使用令人心碎:5700万日元用于陆军扩充,1.39亿日元用于海军扩充,7900万日元为临时军费。也就是说,87%的中国赔款被日本用于军事扩张。 更讽刺的是,日本甚至拿出赔款的一成,用于国民学校建设,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日本有能力主宰亚洲》等书籍被列为大中学生必读教材。 甲午战争后,中国殖民地化进程加剧。西方列强看见清朝如此软弱可欺,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德国占领胶州湾,法国划分两广势力范围。 而日本凭借这笔横财,迅速完成工业化,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此后50年间,日本不断挑起对外战争,从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从七七事变到偷袭珍珠港,最终走上不归路。 历史不容假设,但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清廷能坚持抗战,结果是否会不同?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当时承认:“国内海陆军备几成空虚,而去年来持续长期战斗之我舰队及人员、军需等,均告疲劳缺乏。” 英国《泰晤士报》当时也看出:“日军在中国已陷入困境,战争的转折点即将到来。”只是,清廷已经没有耐心和勇气等待这个转折点的到来了。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今世界,我们依然需要从这场战争中汲取教训: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