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流鼻血了!”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晨起洗漱时、工作间隙、甚至睡觉时,鼻子毫无征兆地开始流血,不仅让人慌乱,长期下来更会引发焦虑。其实,频繁鼻出血并非偶然,除了鼻炎、高血压等病理因素,日常一些被忽视的坏习惯,正是导致鼻腔血管破裂的 “隐形杀手”。想要摆脱鼻出血的烦恼,先从改掉这些习惯开始。

一、频繁挖鼻孔:最直接的 “物理伤害”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坏习惯。很多人觉得鼻腔发痒、有异物时,会下意识地用手指挖鼻孔,殊不知这种行为对鼻腔的伤害极大。鼻腔内部的黏膜非常脆弱,厚度仅 0.5 毫米左右,下方布满了脆弱的毛细血管,如同一张 “易碎的网”。手指指甲再短,也可能划伤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更危险的是,手上的细菌、灰尘会随着挖鼻动作进入鼻腔,引发黏膜炎症,让鼻黏膜变得更加脆弱,形成 “越挖越痒、越痒越挖、越挖越易出血” 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儿童,好奇心强且自控力弱,频繁挖鼻还可能导致鼻腔感染,引发鼻窦炎等问题。
二、用力擤鼻涕:“高压冲击” 下的血管破裂
感冒、鼻炎发作时,鼻塞、流鼻涕让人难受,不少人会用力捏住两侧鼻孔猛擤,试图一次性清理鼻腔分泌物。但这种做法会让鼻腔内的压力瞬间升高,如同给脆弱的毛细血管 “加压”,极易导致血管破裂。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应该是单侧交替进行: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侧,再换边操作,避免两侧同时用力,减少对鼻腔血管的冲击。此外,擤鼻涕时过度用力还可能引发中耳炎,对听力造成潜在影响,可谓 “得不偿失”。
三、鼻腔保湿不足:干燥环境下的 “黏膜干裂”
在干燥的季节(如秋冬)或长期处于空调房、暖气房内,鼻腔黏膜会因水分流失而变得干燥、脆弱,此时哪怕是轻微的触碰,也可能导致鼻出血。很多人没有养成给鼻腔保湿的习惯,甚至会因为鼻腔干燥发痒而用手揉搓鼻子,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其实,简单的做法就能缓解:每天用生理盐水喷鼻 1-2 次,或在室内放置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 50%-60%,就能有效保护鼻腔黏膜。
四、不良饮食习惯:“上火” 背后的黏膜刺激
长期吃辛辣刺激、油炸烧烤类食物,或过量饮酒、喝咖啡,会导致身体 “上火”,鼻腔黏膜也会因此处于充血、水肿状态,血管的脆性增加,更容易破裂出血。此外,挑食、偏食导致维生素 C、维生素 K 缺乏,也会影响血管的凝血功能,增加鼻出血的概率。很多人忽视了饮食与鼻腔健康的关联,长期保持不良饮食习惯,不仅会导致鼻出血,还可能引发咽喉炎、便秘等一系列问题。
五、错误的止血方式:加重损伤的 “二次伤害”
鼻出血后,很多人会采用仰头、填塞纸巾等错误方式止血,殊不知这些做法会造成二次伤害。仰头会让血液倒流,可能呛到气管或刺激胃部,还会掩盖出血量;用纸巾或棉花填塞鼻孔,取出时容易粘连黏膜,导致血管再次破裂。正确的止血方法是:身体微微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鼻梁下方较软的部位),持续按压 5-10 分钟,同时用嘴呼吸。如果出血量较大、频繁出血,或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全身疾病或严重的鼻腔问题。
鼻腔是人体呼吸的 “第一道防线”,脆弱却至关重要。频繁鼻出血并非小事,往往是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想要保护鼻腔健康,就要从改掉上述坏习惯开始:克制挖鼻的冲动、正确擤鼻涕、做好鼻腔保湿、调整饮食结构、掌握科学的止血方法。如果能坚持这些细节,大多数人都能有效减少鼻出血的发生。若鼻出血问题持续得不到改善,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才是最稳妥的选择,切勿拖延,以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