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上市11个月销量突破32万辆 ,雷军通过个人IP引爆的流量效应功不可没。从早期“雷布斯”的极客形象,到如今“造车者即代言人”的全链路渗透,雷军的IP营销已形成独特的方法论。企业若想将创始人打造成流量引擎,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落地:

一、人设构建:从“标签化”到“人格化”的情感共振
雷军的IP内核经历了三次迭代:2011年小米1代发布时,他是“颠覆者”;2021年官宣造车时,转型为“追梦人”;2025年SU7 Ultra破圈后,升级为“技术布道者”。这种动态人设的本质,是将个人成长与品牌进化深度绑定。
1. 冲突叙事制造记忆点
雷军在SU7 Ultra发布会上,用“52.99万元对标保时捷911”的价格落差制造戏剧张力,复刻小米1代“1999元颠覆手机行业”的经典场景。这种“以弱胜强”的叙事,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冲突:
- 技术冲突:如追觅科技宣称“扫地机器人公司造超跑”,用跨界反差吸引关注;
- 价格冲突:SU7 Ultra以52.99万元实现1500匹马力,打破“性能车=高价”的认知惯性;
- 身份冲突:雷军作为上市公司CEO,在抖音分享试驾漂移、参观工厂等日常,塑造“接地气的技术极客”形象。
2. 价值观输出建立信任锚点
雷军将“科技平权”理念贯穿SU7全系列:SU7标准版标配700公里续航,Ultra版下放超跑级制动系统。这种“让高端技术普惠大众”的价值观,与年轻用户追求“性价比与性能并存”的消费心理高度契合。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传递价值观:
- 产品设计:如胖东来将“员工关怀”融入管理制度,形成差异化品牌标签;
- 社会责任:雷军宣布将SU7 Ultra纽北限量版收益投入“赛道基因计划”,资助青年赛车手,强化品牌文化厚度;
- 用户共创:SU7用户提交的19条建议被应用于智驾系统优化,让消费者成为品牌价值观的共建者。
二、内容运营: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的流量裂变
雷军的内容策略呈现三大特征:高频次(2024年发布151条短视频)、强互动(抖音评论区“翻牌”用户)、场景化(直播展示工厂产线、试驾体验)。这种“内容即产品”的运营逻辑,重构了品牌与用户的连接方式。
1. 技术参数的生活化转译
雷军在SU7发布会上,将复杂的性能数据转化为直观体验:
- 对比法:“SU7 Ultra圈速比保时捷Taycan Turbo GT快2.3秒” ,用竞品作为参照系;
- 类比法:“座椅支撑性堪比航空座椅”,将专业参数与生活场景结合;
- 量化法:“后排腿部空间多出一拳两指”,用具体数值替代模糊描述。
2. 热点借势的精准卡位
雷军擅长将产品卖点与社会情绪深度绑定:
- 社会议题:借“班味”热词推出“香去班味”营销 ,精准击中职场人群痛点;
- 文化符号:与《黑神话·悟空》联动,用“国货崛起”的情感共鸣破圈;
- 娱乐事件:蹭《再见爱人4》“熏鸡事变”热点,推出定制套餐强化品牌年轻化 。
3. 私域流量的精细化运营
小米通过“米粉社群+创始人IP”构建流量闭环:
- 社群分层:将用户分为“普通车主”“技术发烧友”“内容创作者”,提供差异化服务;
- 仪式感设计:SU7交付时赠送雷军签名信、24K金碳纤维车标,将购车行为升华为身份认同;
- 数据反哺:车主每日贡献2.7TB行驶数据,推动智驾系统每周迭代1.5次,形成“内容-数据-产品”的正向循环。
三、传播矩阵:从“单点爆破”到“全域渗透”的声量放大
雷军的传播策略打破传统车企依赖广告投放的模式,构建了“创始人IP+生态协同+跨界破圈”的三维矩阵。
1. 创始人IP的中心化辐射
雷军个人账号在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累计粉丝超5000万,单场直播观看量破亿。其内容布局呈现三大特点:
- 多平台差异化运营:抖音侧重产品测评(如SU7冬季测试直播),微博聚焦关键参数(价格、续航),小红书则展示生活方式(雷军同款穿搭);
- 人格化内容输出:分享创业历程(如“造车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回应争议(如辟谣“高考状元”谣言),塑造真实立体的个人形象;
- 私域流量激活:通过“雷军的小米之家”小程序,用户可预约试驾、参与线下活动,实现线上流量向线下转化。
2. 生态协同的乘数效应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形成强大的流量杠杆:
- 产品联动:SU7车主购买小米空调、智能家居套装的比例高出普通用户3.2倍,实现跨品类转化;
- 渠道共享:220家小米之家汽车体验店提供沉浸式试驾,门店设置“人车家全生态”联动体验区,降低用户决策门槛;
- 内容共创:米家生态链企业(如九号公司)推出联名产品,通过创始人IP的背书扩大声量。
3. 跨界破圈的破局策略
雷军通过跨界合作打破圈层壁垒:
- 文化跨界:与故宫博物院推出定制版SU7,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科技产品;
- 娱乐跨界:邀请《黑神话·悟空》主创团队参与发布会,吸引泛娱乐用户关注;
- 公益跨界:发起“雷军环保出行计划”,联合车主参与植树造林,提升品牌社会价值。
四、风险管控:从“流量狂欢”到“可持续运营”的平衡术
创始人IP在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也暗藏风险。雷军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
1. 言论风险的防火墙机制
小米建立“三级审核体系”:
- 内容预审:所有创始人公开言论需经法务、公关、产品团队联合审核;
- 舆情监控:24小时监测社交媒体,对负面言论进行分级响应(如“退订风波”中48小时内发布解释声明);
- 危机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人设崩塌(如能力质疑、道德争议),提前准备替代传播策略(如团队发声、产品数据支撑)。
2. 精力分配的优先级管理
雷军将80%的时间用于产品研发,20%用于品牌传播。具体做法包括:
- 时间切割:固定每周三、五下午处理IP相关事务,其余时间专注战略决策;
- 团队赋能:培养“雷军IP运营小组”,负责内容策划、舆情管理、用户互动等执行工作;
- 阶段性隐身:在SU7产能爬坡期减少公开露面,避免过度消耗用户注意力。
3. 品牌与个人的解绑机制
小米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对雷军个人的依赖:
- 组织IP化:强化“小米工程师文化”,通过技术发布会、专利披露等方式塑造企业专业形象;
- 产品人格化:SU7的“赛道大师APP”“零百加速1.98秒”等标签,让产品本身成为流量入口;
- 接班人培养:提拔卢伟冰、王翔等高管参与品牌传播,逐步构建多元化的IP矩阵。
五、实操路径:创始人IP打造的“五步法”
企业若想复制雷军的IP营销兵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落地:
1. 人设定位
- 分析目标用户画像,提炼创始人差异化标签(如“技术狂人”“行业颠覆者”);
- 设计冲突叙事(如“传统行业老兵转型科技创业者”),制造记忆点。
2. 内容基建
- 搭建“创始人IP内容库”,包括创业故事、产品测评、行业洞察等;
- 制定年度内容日历,结合产品节点(发布会、交付日)和社会热点(节日、赛事)策划活动。
3. 传播破局
- 启动“创始人IP冷启动”:通过私域社群(如企业微信、粉丝群)发布内容,积累初始用户;
- 制造“破圈事件”:如雷军式的“价格炸弹”“性能对标”,吸引媒体和KOL自发传播。
4. 生态协同
- 整合企业资源(如渠道、供应链),设计IP衍生产品(如创始人签名版、联名款);
- 联合合作伙伴(如供应商、投资企业)开展跨界营销,扩大声量。
5. 长效运营
- 建立IP价值评估体系,从粉丝增长、内容互动、销售转化等维度量化效果;
- 根据市场反馈动态调整人设和内容策略,避免用户审美疲劳。
结语
雷军的IP营销本质是“用创始人的人格魅力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从小米SU7的案例可见,成功的创始人IP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技术专业性(让用户信任产品)、情感共鸣力(让用户认同品牌)、风险管控力(让IP可持续运营)。企业在打造创始人IP时,需避免陷入“流量狂欢”的陷阱,而是通过系统化运营,将创始人IP转化为品牌资产,实现从“流量引擎”到“价值引擎”的跨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