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至今都没有坠入大气层?很简单,因为当初把东方红一号发射出去的时候

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至今都没有坠入大气层?很简单,因为当初把东方红一号发射出去的时候,就没想过让它回来。   1970年4月24日那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一号火箭腾空而起。科研人员当时的目标特别明确,就是要让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稳稳扎进太空,根本没把回收列入计划。   那个年代,美苏早就靠着卫星抢占了太空先机,中国航天人憋着一股劲,要的是“上得去、听得到、看得见”的硬实力,能让《东方红》的乐曲传遍全球,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卫星,这就已经是巨大的胜利。   东方红一号的飞行路径,是科研人员用算盘反复算出来的黄金轨道。近地点稳定在440公里上下,远地点能冲到2300多公里。这个高度特别讲究,已经跳出了地球低层大气的“拖拽区”。   咱们生活的地面之上,大气越往上越稀薄,到了这个高度,空气分子少得可怜,对卫星的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像国际空间站,轨道低得多,每月都得“加油”抬升高度,不然就会慢慢往下掉,东方红一号靠地球引力当向心力,就能顺着轨道稳定飞行。   这颗卫星的“身材”也帮了大忙,它是个直径1米的72面体圆球,这种形状能让它在太空里受力特别均匀。   设计师们考虑到太空里的辐射和微小流星撞击,外壳用了高强度的铝合金,内部设备也都做了抗辐射加固。   哪怕在太空飘了半个多世纪,它的结构都没出现大问题,质量分布始终均匀,不会因为姿势跑偏打乱轨道。   173公斤的重量也恰到好处,既能抵抗轻微的轨道衰减,又不会因为太重提前下坠,要知道这个重量,比之前苏、美、法、日四国首颗卫星的重量总和还大。   它的“自我稳定技能”在当时堪称一绝,卫星靠着每分钟120转的自旋保持姿态,就像陀螺转起来不会倒一样。   科研人员还装了太阳角计和红外地平仪,让它能精准感知自身位置,哪怕没了动力也不会乱晃。   1970年5月24日,它携带的银锌电池耗尽,停止发送信号,但这只是“失声”,不是“失控”,轨道依旧保持得稳稳当当。   2022年5月,有天文观测者拍到了特别的一幕。中国空间站和东方红一号在太空擦肩而过,这颗老卫星和年轻的空间站同框,像是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   观测数据显示,这么多年过去,它的近地点只下降了13公里,年均衰减还不到0.3公里。航天专家测算后给出结论,按照这个速度,它再在太空飞千年都没问题。   有人问,现在咱们有天宫空间站了,为啥不把这位“航天老前辈”接回家?这个想法特别暖心,但实操起来不现实。   东方红一号每秒飞行速度能到7.8公里,空间站机械臂空载时每秒才动0.3米,追上它比走路追高铁还难。而且它的轨道倾角和空间站差了20多度,调整轨道要消耗巨量燃料,性价比实在太低。   对中国航天来说,东方红一号早就不只是一颗卫星。它是1958年钱学森牵头成立“581”攻关小组后,一代代人用手工敲打、算盘计算换来的成果。它在太空的每一圈飞行,都在见证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从神舟飞船载人飞天,到嫦娥探月带回月壤,再到祝融号登陆火星,这些成就的起点,都藏在1970年那声火箭轰鸣里。   它就这么安静地飘在太空,没有动力却从未迷失方向。它不只是一个航天器,更是刻着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太空纪念碑”,会一直陪着中国航天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