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爆发冲突,主战场会在哪?美智库:最终会打到大陆本土。 中美关系这些年走得越来越窄,台海问题成了最敏感的导火索。早在202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加大对台军售力度,2023年批准的交易额就超过20亿美元,包括鱼叉导弹和爱国者系统。这些举动直接刺激了北京的底线,中国随之加强南海和东海的常态化巡航,军舰和战机出动频率翻倍。双方的军事存在像两张拉紧的弓,稍有摩擦就可能失控。兰德公司作为美国老牌智库,早就在追踪这种紧张,他们的报告往往基于海量数据和多次战棋推演,试图为华盛顿提供决策参考。台海不是孤立事件,它嵌套在中美整体竞争中,从贸易摩擦到科技封锁,都在加剧对抗。报告指出,如果冲突爆发,初期阶段会集中在台湾周边,但随着消耗加剧,战场转移几乎不可避免。 兰德公司的这份报告聚焦台海情景,假设2026年后爆发高强度对抗。他们模拟了多轮战局,结论是美军初期能控制制空和制海,但难以持久。报告强调,美国航母战斗群会从关岛和日本基地出动,优先打击中国登陆部队和补给线。B-52轰炸机携带巡航导弹,目标锁定台湾东部港口和机场。这些行动旨在快速瘫痪中方进攻势头,但现实中,美军远程火力库存有限。高强度作战一周内,精确制导导弹就可能耗尽80%以上。兰德计算显示,美方需要从本土调运弹药,太平洋航线长达数千公里,运输船队易遭拦截。这暴露了美国远洋作战的软肋:补给链脆弱,一旦中断,前线部队就得被动挨打。报告不是空谈,它引用了历史案例,如二战太平洋战役中后勤决定胜负,提醒决策者别低估中国本土作战的优势。 战场转移到大陆本土的设想,是报告中最具争议的部分。兰德推演显示,如果台海胶着,美军会扩大打击范围,使用B-2隐形轰炸机和高超音速武器,瞄准中国导弹基地、空军场站和沿海工业区。目标清单长达数万,包括雷达站、炼油厂和交通枢纽,目的是切断中方战争支撑体系。这种策略借鉴了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试图通过远程空袭迫使对手求和。但报告也承认,这会引发连锁反应。中国东风系列导弹射程覆盖第一岛链,美军关岛基地首当其冲。兰德多次迭代模拟,都得出类似结果:本土打击虽能短期缓解压力,却可能升级为全面战争。智库专家直言,这种路径风险极高,因为中国反介入能力已大幅提升,卫星侦察和电子战系统能有效反制偷袭。报告本质上是在警告,华盛顿的“速胜”幻想已过时,转而需考虑持久战的代价。 中国军事现代化是报告反复提及的变量。过去十年,火箭军导弹库存增长迅猛,东风-17和东风-26等型号机动性强,能精准覆盖美军前沿部署。海军舰艇总数超过400艘,055型驱逐舰和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南海。空军J-20隐身机突破300架,形成了立体防御网。兰德对比显示,美军在第一岛链内行动空间缩小,航母靠近台湾就进入高风险区。报告指出,中国打的是本土保卫战,后勤线短,工业产能高,能快速补充损失。相比之下,美国跨洋补给依赖盟友港口,但日本宪法限制进攻性行动,菲律宾基地规模有限。智库模拟中,美方盟友支持力度成败关键,如果他们犹豫,战局会急转直下。 经济后果是报告另一重磅内容,一旦冲突升级,全球供应链将断裂。台湾半导体产业占世界产能60%以上,战火波及将导致芯片短缺,美国GDP下滑5%,中国损失25%。油价可能翻倍,粮价飙升,手机和汽车价格水涨船高。兰德引用CSIS推演数据,强调中美开战无赢家,太平洋贸易额每年数万亿美元会蒸发大半。报告还提到网络战和卫星对抗的放大效应,美中双方基础设施互为靶子,一轮打击就可能瘫痪电网和金融系统。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基于真实模型的量化评估。智库建议,美国应投资远程打击能力,仅需国防预算5%就能提升胜算,但长远看,经济联系是最大威慑。 中美军事摩擦并非新鲜事,冷战后台海危机发生过数次,但从未失控。兰德报告延续了这一脉络,强调情报共享和危机沟通的重要性。2025年最新版本中,智库提出“渐进统一”路径,为北京创造激励,同时维护美方利益。这显示美国开始从“遏制”转向“管理”,承认中国崛起不可逆。报告数据详实,模拟了9种场景,从封锁到空袭,均显示持久战对中国有利。美军需新武器如人工智能目标识别,来弥补劣势。但根源上,台海稳定靠外交而非军备竞赛。兰德的影响力在于,它让华盛顿看到镜像:中国本土优势正重塑太平洋规则。美国若执意冒险,只会加速自身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