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藏民没有高原反应?就这么说吧,藏民没有高原反应,都是用寿命换来的。  

为什么藏民没有高原反应?就这么说吧,藏民没有高原反应,都是用寿命换来的。   4000米以上的高原,不是人类的理想乐土,空气稀薄、气压低、气温低,连飞机都得小心翼翼地飞,普通人上去几天就头晕胸闷、吃不下饭,甚至出现幻觉。   但你看藏民,照样放牧、奔跑、干农活、背几十斤的东西爬山坡,像生活在平原一样轻松。   让藏族在高原上轻松生活的最大帮手莫过于EPAS1基因,这是藏民在高原生存的“王牌”。   它的作用说白了就是控制血红蛋白浓度,一般人在缺氧环境下,身体为了补氧会疯狂生产血红蛋白,结果血液变粘、血压升高,最后出事,而EPAS1的变异型可以精准“刹车”,不让身体过度反应。   这个基因变异在藏民体内的携带率高达87%,而在低海拔人群中不到10%。这不是运气,是历史。   2019年,中国科学家在甘肃夏河发现了距今16万年的丹尼索瓦人下颌骨,DNA分析显示,藏族人身上的EPAS1基因和丹尼索瓦人高度一致。   这意味什么?数万年前,当现代人类迁徙到高原,他们与这个早已灭绝的“远古亲戚”发生了基因交流,获得了这把对抗高原的“钥匙”。   这不是神话,而是科学。现代藏民的高原适应力,是一场跨越物种、跨越时间的“基因合作计划”。   如果说EPAS1是藏民的“秘密武器”,那么他们的身体还有一整套“适应高原的系统配置”。   别以为在高原上呼吸困难就得猛吸气,藏民反而是深呼吸、缓慢吸气,这种呼吸方式能让他们更有效地把稀薄的氧气输送到肺泡里,提高换气效率。   根据《自然》杂志2017年的一项研究,藏族人的肺活量比低海拔人群高出约10%,但他们的呼吸频率却更低,说明他们的肺并不是靠跑得快,而是跑得稳。   高原缺氧,容易诱发肺动脉高压,但藏民的eNOS基因变异能让他们的血管更有弹性,血流更顺畅。   加上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他们的血液更“稀释”,不容易形成血栓,也就减少了慢性高原病的风险。   高原对孕妇和胎儿极其不友好,氧气少,胎儿发育慢,很多人因此流产或早产,但藏族女性的胎盘明显比低海拔女性要大,能更有效地为胎儿输送氧气。   藏族孕妇体内的胎盘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更高,这让她们能更安全地完成怀孕过程,孩子出生时体重也更接近正常水平。   在高原上,氧气少,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不能像平原那样“烧得旺”,藏民的基础代谢率相对偏低,但他们的肌肉细胞对氧气的利用效率更高,能在低氧环境下维持正常活动。   这种代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量消耗,也相对延缓了器官的老化速度。   从进化角度讲,适应环境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得久,而是为了活得下去、活得够久去繁殖下一代,藏族人对高原的适应,正是这一逻辑的典型体现。   EPAS1等基因虽然帮助他们避免了高原病,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藏民的血氧含量长期处在偏低水平,虽然不表现出明显不适,但心肺系统承受的压力始终存在。   一些高原适应基因可能与慢性病风险挂钩,比如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特别是在年老体弱时。   长期处于低氧状态,细胞的修复速度减慢,免疫系统也比平原人“懒”一些,感染风险相对更高。   虽然近年来西藏地区医疗水平飞速提升,但在海拔较高的偏远地区,藏族人的平均寿命仍略低于全国平均线,不过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藏族人民的平均寿命也在明显提升。   很多人羡慕藏族人能在4000米高的地方生活得自在,他们的“超能力”看起来神秘又强大,但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份适应背后,都是代代人经历的生死考验。   从几万年前与丹尼索瓦人“握手言和”,到几千年来高原环境的反复筛选,再到今天科学家从基因里解读出的秘密,藏民的生理特征是一张写满进化痕迹的地图。   而这张地图,不仅记录着他们怎么活下来,也记录着人类面对自然时,如何一步步“反客为主”,用基因、文化和智慧把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变成世世代代的家园。   这才是高原真正的奇迹。 信息来源:为何藏族人和安第斯人更适应高原生活?——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