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务省回应中国驻日大使馆的“敌国条款”了,看看日本外务省怎么说? 最近,日本外交圈子因为一桩旧账重提而热闹起来。中国驻日大使馆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帖子,明确引用联合国宪章中的特定条款。这些条款针对二战期间的轴心国,包括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规定如果这些国家有任何重启侵略的迹象,创始成员国可以直接采取措施,而不必经过安理会的额外批准。这番表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直指日本首相近期关于台湾海峡的公开表态。日本首相在国会预算委员会上表示,如果台湾地区发生冲突,日本自卫队将视之为国家安全问题,需要介入维护稳定。这种立场在日本国内引发支持,也在周边国家中引起警觉。中国外交部随后通过驻日使领馆表达关切,强调历史责任不可回避。 联合国宪章的这些条款源于1945年的战后秩序。第53条、第77条和第107条构成了核心内容。第53条允许区域性安排在针对敌国的行动中无需安理会授权。第77条涉及托管制度,同样例外于敌国。第107条则最直接,声明创始国对前敌国的任何行动不受宪章限制。这些规定在当时是为了防止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确保全球和平的根基稳固。日本作为二战失败方,早年加入联合国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这些条款从未从宪章文本中删除,仅在实践中被视为过时。2025年11月21日,中国驻日使馆的帖子用中日双语重申这一点,配以宪章扫描页,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日本舆论场随之沸腾,一些媒体称其为“深水炸弹”,担心这会影响双边关系。 日本外务省的反应来得迅速而针对性强。11月23日,外务省官方X账号发布回应帖子,直驳中国使馆的引述。外务省指出,这些条款早在1995年联合国大会上就被认定为不适用于当代国际形势。那一年,第5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2号决议,明确表示宪章中提及的“敌国”已全部成为会员国,并为组织贡献力量。决议建议启动修正程序,删除第53、77和107条,但强调这仅是建议性质,需要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并获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在投票中投下赞成票,支持这一共识。外务省的帖子结尾强调,传播此类条款仍有效的信息,与联合国判断不符。日本及其他前战败国有权维护自身安全,包括军事行动的正当性。 这份1995年决议的背景值得细看。当时,冷战结束,国际社会进入多极化阶段。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均已深度融入联合国体系,德国甚至推动欧洲一体化,日本则通过经济援助和维和行动赢得声誉。大会厅内,155个国家投下赞成票,仅3票弃权,无一反对。这反映出全球共识:战后约束应随时代演进而调整。决议虽提出修正路径,但后续30年未见正式启动。原因在于程序复杂,安理会五常需全票通过,而地缘政治分歧让此事一拖再拖。日本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及,但缺乏推动力。 外务省此次回应,正是借此历史事实,试图将讨论拉回政治共识层面,避免法律文本的僵化解读。 从法律角度审视,这些条款的效力依然存在。联合国宪章修正需严格程序,第108条规定了双重门槛:大会多数加五常一致。这不同于一般决议的建议力。第52号决议虽有影响力,但未触及宪章正文,因此文本上“敌国”一词仍保留。国际法院在相关判例中,也未否定其潜在效力。只是,在实践中,各国鲜少援引。譬如,1990年代巴尔干冲突中,没人用此条款针对德国历史。2025年的这次交锋,让条款重获关注。日本外务省的表态,实质上是在维护其作为和平宪法的国家定位,同时反击被贴上“军国主义”标签的风险。中国使馆的帖子,则是基于宪章原意,提醒历史教训的现实意义。 日媒共同社的报道捕捉到这一事件的脉络。11月23日,共同社刊文称,外务省的X帖子是“及时反击”,并详述决议细节。报道指出,日本强调中国也支持1995年文件,这等于将球踢回对方,避免单方面指责。共同社分析,日本此举意在淡化条款的法律张力,转而突出国际社会的政治默契。类似事件并非首次,过去十年,中日围绕历史问题多次碰撞,如教科书争议或靖国神社参拜。但此次涉及宪章,层次更高,直接触及多边框架。共同社还提到,日本国内右翼声音借机反弹,称中国“卡历史脖子”,而左翼则呼吁冷静对话,避免升级。 战后条款的设计初衷是普世和平,而非永久惩罚。日本从废墟中崛起,转型为民主经济体,赢得国际信任。但忽略历史,往往酿成误判。中国作为受害方,重提条款是理性回应,非蓄意挑衅。外务省的帖子虽简短,却层层递进,先驳效力,再引共识,最后重申权利。 展望长远,这一事件或促成宪章小幅调整。日本可联合德国、意大利,重启修正议程,虽难,但象征意义大。中国支持1995年决议,可在程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国际法学者认为,条款的“政治废弃”已成事实,法律效力渐弱。但在不确定世界,保留警示仍有价值。日本外务省的回应,成功地将辩论从对抗转向共识,维护了其国际形象。最终,和平依赖对话,而非条款的剑拔弩张。中日作为亚洲支柱,携手方能稳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