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说了两句狠话,第一句是“我们不要中国垃圾!”第二句是:“德国决不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说了两句狠话,第一句是“我们不要中国垃圾!”第二句是:“德国决不当傻子!”前一句是他访问中国前说的,后一句是他访问中国后说的。 根据彭博社11月21日报道,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在结束4天的访华之旅后,对媒体说“决不当傻子”,他认为德国必须保护自己的市场,不能让欧洲过度依赖中国。巧合的是,在他访华之前,欧盟成员国财长会议刚刚在布鲁塞尔结束。 说白了,德国财长这两嗓子 “狠话” 就是场精分大戏,访华前嫌中国货是 “垃圾”,访华后喊着 “不当傻子”,本质上就是既想啃中国市场的肥肉,又怕中国发展起来没他的份,还得乖乖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 这出戏的第一幕,其实是在布鲁塞尔的欧盟财长会议上拉开序幕的。那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经济竞争。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焦虑,担心欧洲的产业,在强大的中国制造面前会失去竞争力。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看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扩张速度,再看看欧洲本土品牌的应对乏力,就不难理解。 所以,克林拜尔在访华前释放的强硬信号,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既要安抚国内那些叫嚷着需要保护的产业,也要向盟友,特别是美国,展示自己的立场。 这层意思,是他踏上中国土地前必须铺好的垫脚石,显得自己有备而来,不是空着口袋来谈合作的。 然而,飞机一落地在北京,剧本似乎就进入了另一个章节。四天的行程,紧凑而务实。他与中国高层官员会晤,讨论的不仅仅是贸易摩擦,更有气候变化、全球债务等需要双方协作的议题。 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根本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德国的经济支柱,比如汽车、化工、机械制造,哪个不是深度依赖中国市场?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谁也不想放弃。 这种现实的吸引力,与出发前的政治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需要中国的市场来支撑德国的经济增长,也需要中国在一些全球性议题上发挥作用。这趟旅程,更像是一次在“抵制”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艰难探索。 所以,当他回到德国,说出“决不当傻子”时,我们才算真正看到了这出戏的高潮和核心。这句话比之前的“抵制”言论要深刻得多,也狡猾得多。 它不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战略宣言。掰开揉碎了看,“不当傻子”包含了好几层意思。第一层,是承认竞争的残酷性,德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天真地以为单靠开放市场就能换来公平竞争,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和关键技术。 第二层,是强调“去风险”的必要性,不能让德国的经济命脉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这背后显然有来自华盛顿的巨大压力和整个西方阵营的战略转向。 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是他想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既要和中国做生意,但也要按照自己的规则来,既要赚钱,又不能在合作中丧失主动权,被牵着鼻子走。 说白了,克林拜尔的这趟“精分”之旅,恰恰是当前中德、中欧关系最真实的写照。那种纯粹基于经济利益、蜜月般的合作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提供廉价商品的“世界工厂”,而是在高科技领域迅速崛起的强大竞争对手。而德国,这个曾经凭借技术和品质在全球呼风唤雨的工业巨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它既渴望继续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又恐惧被中国超越,甚至在某些领域被“卡脖子”。同时,它还得小心翼翼地处理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在战略上不能偏离太远。 这种左右为难、瞻前顾后的状态,让德国的对华政策充满了矛盾和摇摆。 克林拜尔的两句“狠话”,一句是说给国内和盟友听的硬话,一句是说给自己听的警语。这背后,是一个老牌工业强国在面对一个全新崛起的东方力量时,所表现出的战略焦虑和身份迷茫。 他们想守住自己的优势,又害怕错失发展的机遇;想保持独立,又难以摆脱地缘政治的束缚。这出大戏远未落幕,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德国究竟如何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继续在“精分”中摇摆,还是能真正走出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或许不仅是德国需要回答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你觉得呢?

评论列表

左行不辍
左行不辍 1
2025-11-24 17:00
不是精分,这就是欧洲的现实,高端制造业产业市场一再缩小,低端制造业被打的溃不成军。就是在中美的夹缝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