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艳
实体经济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为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其中,智能化作为引领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推动实体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蓬勃兴起,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实体经济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实现实体经济智能化,日益成为我国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驱动。
智能化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智能化能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效率变革和价值再造,为市场创造更多新兴价值。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是应对全球竞争、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举措之一。
数字经济显著的特点是突出技术、知识、创新,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有助于加大这些要素的投入,突破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红利,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未来十年是我国实体经济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数字经济为重要驱动力量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入全面拓展期,并会深刻改变未来经济形态。创新是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的必经之路,是引领实体经济智能化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合,形成创新合力,是促进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源泉。
智能化赋能实体经济,将进一步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实体经济实现智能化后的应用规模和广度前所未有,产生的聚集效应,能够充分释放传统行业的隐性价值,同时在存量市场中激活更大增量空间,推动技术进步,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国务院今年8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规划了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实施路径,以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全链重构、深向耦合,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意见》明确了到2027年、到2030年、到2035年各阶段的目标,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决心,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与人工智能形成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了良好的生态,能够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让技术与应用实现双向奔赴,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提供广阔空间。此外,人工智能还向民生领域加速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民生服务领域正在深度融合,有效促进这些民生服务行业的个性化、普惠化与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准确的公共服务。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充满各种未知和不确定因素,在释放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会引发越来越多的风险,重点是把握好时机与节奏,在创新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构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中,维护实体经济的主体性,而不是寻求对实体经济的取代。
促进实体经济产业升级与转型。由于人工智能有着独特的技术特性与应用潜力,智能化赋能实体经济后的技术要素产出明显高于其他要素的产出,可以实现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的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升级,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决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实体经济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推动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促进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替代重复脑力劳动,打造企业数字员工。实体经济智能化一定会带来部分岗位的重新洗牌。一些岗位会消失,高盛集团预测,全球可能有高达3亿个工作岗位,会受到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但也要看到,随着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又会催生一批新的职业。
重塑产业生态,促进跨行业的融合创新。实体经济智能化可以促进跨行业的融合创新,如人工智能与汽车行业的融合普及了智能驾驶技术。同时,当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跨界融合被人工智能赋能,能够加速产业生态的重构。如传统农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孕育出了智慧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放眼祖国的大江南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正全面赋能千行百业,推动实体经济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