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网友表示,日本之所以敢屡屡挑衅中国,丝毫不惧怕中国,并非仅仅是美国的挑唆,而是日本在千百年见就已经把中国的个性摸得透透的,认为中国人太过温和,太过仁慈了。 说白了,其实不止近代,在中国古代上,日本就曾多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但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早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开始主动挑事了。当时朝鲜半岛上三国鼎立,日本撺掇百济一起对抗唐朝和新罗,以为能借着地理优势占便宜。结果白江口一战,唐朝舰队把日本水师打得落花流水,百济也跟着灭亡,日本势力彻底被赶出了朝鲜半岛。 可唐朝压根没想着乘胜追击打去日本本土,反而还接纳了日本派来的遣唐使,还促进他们学习中华文明。这本是文明大国的气度,却让日本觉得“输了也没关系”,不仅没受惩罚,还能偷学本事壮大自己,这第一次“赌输”的成本低到几乎没有。 到了明朝,日本的野心更明目张胆了。先是一群倭寇常年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抢完就躲回海岛,明朝军队围剿时主要盯着海盗本身,没对日本本土动真格。后来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干脆狂言要先占朝鲜再打北京,几十万日军直接扑向朝鲜。 明朝前后耗了七年,花了数百万两白银,折损数万将士,才把日军硬生生赶了回去。要知道当时日军在朝鲜干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把战死明军的耳朵堆成“耳冢”邀功,屠城掠地无恶不作。可就算打赢了,明朝还是没追究日本的侵略责任,之后照样允许通商贸易,仿佛这场侵略从没发生过。 日本心里门儿清,哪怕赌得再大,只要打输了赶紧求和,中国总会给台阶下,不会真的跟他们算账。 这种模式其实贯穿了古代中日交往的始终。 中国从来不是打不过,每次日本主动挑起的战争,最后几乎都是以他们失败告终。但中国始终没把日本当成必须彻底打服的敌人,总以宽容待之,觉得只要把他们赶回去就行,没必要赶尽杀绝。 可日本不这么想,他们眼里只有“收益”和“成本”:赌赢了能抢土地、掠财富,赌输了无非是撤兵回国,既不用割地也不用赔款,反而还能继续从中国学东西、做买卖。久而久之,这种“赌赢血赚,输了不亏”的心理就扎了根,让他们总觉得能再试一次,万一成了呢? 所以说,日本的胆子根本不是摸透了中国“温和”,而是吃准了中国的宽容不会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 千百年的历史早就证明,他们每次挑衅都是一场精心计算的赌局,而中国过去的宽容,恰恰让他们觉得这场赌局永远有下注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