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取消小包裹免税,中欧电商“暗战”提前打响 别眨眼,一场针对“包裹”的贸易风暴已经吹到了中欧之间。 2025年11月13日,欧盟各成员国一锤定音,原本要到2028年才执行的小包裹免税政策取消计划,被狠狠提前到了2026年一季度。 今后,不管你买的是2欧的发夹,还是10欧的手机壳,只要它是从欧盟以外寄来的,统统都要交税。 而最扎心的是,每个包裹还得额外再掏2欧元手续费,对谁影响最大?91%低价商品来自中国,答案不言自明。 欧盟的说法很“官方”:这是为了堵税收漏洞、保护本地企业、促进环保,听起来义正词严,但你要知道,每天进欧盟的1200万件小包裹里,有近九成源自中国电商平台。 欧盟说是“为了公平”,可德国媒体直接戳破了这层窗户纸:这其实是向保护主义迈出的实质一步。 也难怪欧盟急了,中国平台Temu、Shein这些年在欧洲杀疯了,低价快递、包邮直达,欧洲消费者早就习惯了“点一点,全球到家”。 而本地商家却苦不堪言,拼不过价格、拼不过效率,连“最后一公里”都被中国人抢了先,现在,欧盟一抬手,直接加税,想靠政策重新“拉平”赛道。 但问题是,真正偷税漏税的跨国巨头谁管?真要环保,为什么不限制本地大企业的碳排放?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像是“打着公平旗号搞选择性执法”。 这不是简单的涨几块钱运费那么轻松,以Temu为例,平均一单才20欧元,2欧的手续费直接吃掉10%的毛利,如果再加上关税和其他手续费用,整体成本可能飙升30%甚至更多。 短期影响已经可以预见:低价产品大量下架,消费者买单意愿下降,订单量直接腰斩,尤其是那些“既便宜又轻”的小商品,化妆刷、手机壳、文具包,几乎难逃“消失”命运。 但这也倒逼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靠低价起家的中国电商,开始练内功了,不仅要在产品上下功夫,还得考虑仓储、物流、售后全链条优化。 面对这场“关税突围战”,中国平台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迅速调整阵型。 Temu开始招募本地卖家,用“欧洲人卖欧洲货”的方式绕过新规;Shein干脆在巴黎开了实体店,五天吸引五万人次排队“试水”;AliExpress则在中东欧和北非加快布局中转仓,顺便拉近与本地消费者的心理距离。 更有意思的是,一大批中小卖家也在“组团出海”,共享海外仓、抱团报关,靠“联盟作战”来降低合规成本,你以为他们只是“网购平台”?现在他们更像是“全球供应链公司”。 这股转型风,表面是对抗欧盟政策,实则是中国电商从“粗放式增长”向“系统化运营”升级的必经之路,以前靠低价,现在拼服务、拼体验、拼品牌,谁能笑到最后要看谁能适应新规则。 欧盟这次下手,表面是为了堵税收漏洞,但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全球化退潮的现实。 过去二十年,发达国家借着全球化的东风,把制造业外包出去,享受着“低价高质”的消费红利。 但现在,通胀压顶、就业焦虑、民意反弹,一切又开始倒退,开始筑墙、设限、加税,换句话说,市场不再是“全球的”,而是“各玩各的”。 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挑战在于,我们曾经享受的“自由贸易红利”正在缩水,不能再指望欧洲市场像以前那么好使了;但机会也在于,这逼着我们去东南亚、中东、拉美开拓新市场,不再把鸡蛋放在一篮子里。 开放的市场才能给大家带来真正的共赢,如果每个国家都只想着保护自己,那全球供应链迟早会断裂,最后“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欧盟取消小包裹免税让中国电商从“狂飙突进”走向“冷静进化”,也深刻改变了中欧电商之间的竞争逻辑,从拼价格到拼价值,从全球发货到本地运营,这场变化才刚刚开始。 全球贸易的潮水,正在退去泡沫,留下的,是谁真正有实力在风浪中站稳脚跟,中国电商能否在新的规则下继续前行,不只考验平台,更考验整个产业链的韧性与智慧。 这场看似针对包裹的政策,其实是一次中欧商业文明的对话,未来的中欧关系,拼的不只是货品,更是规则、信任和适应新时代的能力。 信息来源:欧盟明年起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意大利议员反对:约束跨国巨头才能实现公平竞争——界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