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80年代,李政道拜访吴健雄,一张温馨的合影,他们两人都是杰出的华裔物理学家,其实

80年代,李政道拜访吴健雄,一张温馨的合影,他们两人都是杰出的华裔物理学家,其实私交也十分深厚。   2024年上海举办的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上,长子李中清没多谈父亲的学术成就,反而反复提起吴健雄:“她是父亲一生最重要的友人和同道。”   李中清回小时候,父亲总让他们向身边学者学习,弟弟李中汉要做采访作业,李政道直接牵线让他采访吴健雄。   那次聊天里,吴健雄给少年李中汉讲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初中时她想当作家,父亲让她读完自己的作品后告诉她:“你写得不错,但探索理学,会有更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写。”   1912年生于苏州太仓的吴健雄,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已是实验物理领域的“定海神针”。   这位美籍华裔科学家,既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科院外籍院士,精准到极致的实验风格让她赢得“东方居里夫人”的称号。   学界甚至流传着“只要是吴健雄做的实验,结果就一定靠谱”的说法。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颠覆物理学界的“宇称不守恒”设想,这个理论要站稳脚跟,必须有过硬的实验证据。   两人第一时间找到吴健雄,只有她的实验能力,能给这个大胆设想一个明确答案。   为了这份信任,吴健雄推掉计划好的回国探亲之旅,组建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   那段时间,她和同事们在极低温环境下反复调试,熬过无数不眠之夜,1957年年初,实验终于成功,弱相互作用下宇称确实不守恒。   这个消息震惊全球物理学界,也让李政道和杨振宁在当年就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让人遗憾的是,这份改写物理史的实验贡献,没能让吴健雄站上诺奖领奖台。   李政道刚得知获奖消息,就立刻写信给诺贝尔委员会,直言:吴健雄的实验验证是获奖关键,她理应一起领奖。   之后的日子里,李政道从没停下为吴健雄正名的脚步,1971年推荐她参评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又因她在β衰变领域的突出成就推荐其参评化学奖。   后来还尝试联合推荐她与其他学者共获奖项,可这些努力都没能换来想要的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留存的李政道毕生档案里,那些带着签字的推荐手稿,默默诉说着这份跨越数十年的情谊与公正诉求。   而吴健雄本人,从没在家人面前抱怨过什么,儿子袁纬承回忆,母亲从未主动提起诺奖的事,可她在1989年的一封信里写下心里话:   “我一辈子都在研究弱相互作用,乐在其中。我从没为得奖做研究,但自己的工作被忽视,还是深深伤害了我。”   吴健雄的科学人生,远不止这一次关键实验。   1944年,她被招募加入曼哈顿计划,在实验室里攻克放射性铀分离的关键技术,这个技术直接为原子弹提供必要燃料。   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副主任费米,都要向她请教同位素链式反应的问题。   可亲眼见证原子弹的毁灭性威力后,她毅然离开核武器研发领域,转头深耕基础物理。   即便身在海外,她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1973年10月回国时,她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协助分析云南站发现的宇宙线事例,还推动了中国高能加速器预制方案的启动。   1977年,她和李政道、袁家骝一起写信给中科院,建议选择省钱又有丰富物理目标的加速器方案。   1981年“八七工程”下马后,她牵头组织中美专家开会商议,最终确定新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方案。   这个方案造价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还能实现“一机两用”,既做物理研究又能搞同步辐射应用,后来在多方努力下顺利获批。   1997年,吴健雄在纽约病逝,丈夫袁家骝亲自护送她的骨灰回到故乡太仓,墓碑上刻着的“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正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科学界,吴健雄的地位从不需要诺贝尔奖来定义。   她的实验不仅验证了“宇称不守恒”,更重构了人类对物理基础定律的认知,为粒子物理的发展打开新大门。   1957年的诺奖遗憾,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实验成果发表晚于提名截止日,诺奖评审“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还有隐性的性别歧视。   毕竟一百二十年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只有四位。   可这些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吴健雄是与居里夫人比肩的女性科研巨匠,“核物理女王”的称号她当之无愧。   吴健雄的一生,还诠释了什么叫“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她在海外取得顶尖成就,却始终没忘自己的根在浏河。   晚年频繁回国,为祖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出谋划策,从加速器方案设计到实验进展指导,她倾尽全力毫无保留。   她还以父亲的名义设立奖学金,捐赠家乡的明德学校,把个人的科研手稿和生平资料交给吴健雄纪念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信念。   这种跨越国界的担当,和她的学术成就一样,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真正的科学伟大,是靠奖项证明还是靠贡献留存? (信源:李政道追思会上,长子李中清特别提到这位“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