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个现象不是个例,而是在美华人圈里反复上演的现实,背后藏着多重绕不开的原因。 先说说咱们第一代华人精英的“开挂”是怎么来的。改革开放后能留在美国的,哪一个不是“人尖子”?数据摆在那儿,80%以上都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一半以上都扎在STEM领域,也就是科学、技术这些硬骨头专业。 能拿到绿卡留下来的,更是原籍地的前5%,不仅读书厉害,抗压力也顶呱呱。我认识的张教授就是这样,当年在国内是物理界的新星,到美国后在实验室熬了十年,终于成了终身教授,家庭收入比全美平均水平高30%还多。 可这份成功太特殊了,是靠着“吃苦+考试”这两件咱们华人的传家宝,在特定时代拼出来的,这种“极致努力”的基因,很难传给下一代。 咱们总想着把自己的成功路径复制给孩子,可美国的规矩压根不一样。张教授把40%的家庭开支都砸在孩子教育上,报奥数班、请私教,逼得孩子周末都没时间玩,这比例比美国普通家庭高了快两倍。 结果呢?孩子确实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可毕业找工作时傻了眼。张教授以为凭名校文凭就能进顶尖实验室,没想到面试时人家更看重“领导力”“沟通能力”,这些咱们孩子从小没练过。 反观一起面试的白人孩子,哪怕成绩差点,说起话来落落大方,懂得怎么跟面试官拉近距离。最后张教授的儿子只进了一家普通科技公司做工程师,成了“技术岗钉子户”,30多岁了还没摸到管理层的边。 这不是个例,硅谷的华人工程师占比快30%,可30岁前后能晋升管理层的只有7%,而白人同龄人能到22%,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竹子天花板”,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挡着路。 有人说赵家不是例外吗?就是那个出了前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的“华人第一家庭”,六个女儿四个进哈佛,个个有出息。 可咱们得看看赵家的条件多特殊。父亲赵锡成是华人船王,母亲朱木兰51岁还坚持上大学,大雪天也不缺课,这种“做事就要较真”的家风,是刻在孩子骨子里的。 更关键的是,赵家早早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赵小兰的丈夫是参议院领袖,赵安吉的丈夫是投资Facebook的传奇投资人,这种人脉资源,普通华人家庭根本没有。绝大多数华人精英的社交圈都局限在华人圈子或专业领域,孩子长大后想跨界,连个引路人都找不到。 到了第三代,更是把 “个人幸福” 放在第一位,不再稀罕父辈追求的阶层攀登。以前华人扎堆的工程师、医生这些职业,在第三代里占比跌了 15%,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师、摄影师、宠物美容师,在老一辈眼里的 “不务正业”,在他们看来是 “生活方式”。 更别说文化认同的淡化了,第三代里三分之一的人不会说中文,大多觉得自己是 “亚裔脸的美国人”,跨族通婚率飙到 65%,比第二代翻了一倍还多,“华人精英” 的标签早就淡得看不见了。 还有个绕不开的原因是财富和资源的积累。咱们第一代大多是“技术移民”,挣的是辛苦钱,家底薄。而美国白人家庭往往有几代人的财富传承,孩子刚毕业就能拿到创业启动资金,或者通过家族关系找到好机会。 华人精英给孩子留的大多是“学历”,可在美国,光有学历远远不够。更别说跨族通婚率越来越高,第三代华人跨族通婚的比例飙到65%,比第二代翻了一倍多,族裔身份淡化了,上一辈的资源和经验,自然也就传不下去了。 说这些不是泼冷水,而是想说明,这种“代际回归”不是孩子不努力,也不是咱们教育得不好,是时代、环境和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代华人的精英光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逆袭神话”,而后代回归普通中产,其实是融入美国社会的一种必然。毕竟,平平安安过日子,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