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谷物协会主席,看到上海进博会后,只想签单。…美国谷物协会主席说,过去的六个月对于美国农民来说非常的艰难,我从来没来过进博会,来之前也没想过规模会这么大,更从未见过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国际企业聚集在一个地方推销产品,让他大开眼界。 过去半年,美国谷物市场真是一团糟,干旱加上贸易摩擦,玉米和大豆产量下滑,库存堆得像小山一样卖不出去。农民们每天盯着期货价格,盼着点好消息,结果巴西和阿根廷的货低价抢滩,国内仓库里高粱都囤了两年多。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谷物协会的主席马克·威尔逊第一次踏进上海的进博会现场,整个人都看傻了眼。本来以为就是个普通贸易展,结果一瞧,全球上千家企业云集,签单的热闹劲儿让他直呼过瘾,只想着赶紧多拉点订单回去救救自家农民。 2024年11月5日到10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办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美国食品和农业馆一开馆,就挤满了人。威尔逊带队参展,摊位上摆满美国大豆和高粱样本,数据单子堆成摞。他在现场转悠,看见巴西咖啡、阿根廷牛肉、法国奶酪到处推销,买家围着签合同,那场面让他感慨万千。过去半年,美国农民日子难过,雨水少,作物减产,仓库里谷物积压严重。威尔逊自己农场也受影响,玉米秆子长得蔫巴巴的,卖不出去的货让大家愁眉不展。他本以为进博会规模一般,谁知一进门就发现不一样,上百个国家企业齐聚,产品从谷物到机械啥都有,成交额直接破了835亿美元,比去年涨4.4%。 美国谷物协会这次没白来。威尔逊在展馆里见证了好几笔大单子,比如广东君杰农业贸易公司和美国CHS公司签了2026年战略合作协议,涉及高粱和大豆采购。整个美国展区31家企业总共签下7.11亿美元订单,比去年多出41%,这数字听着就解气。威尔逊特别提到,美国农民囤了两年的高粱产量,现在第一船货已经启航直奔中国港口。这不光是数字游戏,更是实打实的救命稻草。过去,美国谷物靠期货工具被动卖货,以为自己货好就等着买家上门,结果忽略了主动出击。巴西和阿根廷这些对手早就盯上中国市场,低价竞争抢了不少份额。美国主流媒体也没多报道进博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农民们还蒙在鼓里。 以前大豆市场,美国一家独大,中国买家得靠着进口维持饲料供应。可现在情况变了,贸易战一打,关税一加,中国转向多元化采购,巴西大豆份额蹿升到60%以上,美国掉到20%出头。威尔逊这次来进博会,亲眼见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其他国家企业不光推产品,还带技术和服务,买家挑花眼,得比价格、质量、交付速度。美国谷物得醒醒神,不能再躺平了。威尔逊回国后,协会就调整策略,加大中国市场预算,组织线上路演,展示大豆蛋白含量和可持续种植数据。首批订单落地后,农民们总算松口气,仓库里的货开始动起来。 进博会这平台,说白了就是全球贸易的放大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口需求巨大,每年办这个博览会,吸引上万参展商,成交额年年创新高。2024年总意向成交835亿美元,美国农业部分就占了不小头。今年中美贸易缓和迹象明显,10月底两国敲定协议,中国承诺到2025年底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之后每年至少2500万吨。这对威尔逊他们是天大喜讯,缓解了库存压力。威尔逊在采访中直言,农业贸易是中美关系的亮点,在复杂环境下稳得住。协会还和中方商会签了谅解备忘录,深化合作,未来几年高粱出口有望翻番。 当然,机会背后也有挑战。美国新政府上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大,农民们捏把汗。威尔逊作为主席,得两头跑,一边稳农场生产,一边推国际订单。协会数据显示,中国仍是美国谷物最大买家,占出口30%以上。要守住这块地盘,得在质量上下功夫。美国大豆蛋白高,适应性强,但运输成本和关税是痛点。相比巴西的低价,美国得靠技术牌,比如转基因品种和精准农业,帮买家降低饲料成本。威尔逊计划下届进博会扩大摊位,带更多样品和技术演示,争取签更大单。 从长远看,这波合作利好双方。中国进口稳定供应,美国出口消化库存,双赢。威尔逊强调,协会会继续深耕中国,办培训班,教种植技术,建示范农场。2025年协议落地后,预计大豆出口回暖,高粱跟上。农民们能多赚笔钱,投资新设备,农场现代化提速。威尔逊自己也忙活开了,回农场检查土壤,飞北京谈协议,日子充实起来。 总的来说,进博会给美国谷物协会开了扇窗。威尔逊那句“大开眼界”,道出了实情。过去被动,现在主动,订单一签,难题迎刃而解。贸易大门一开,谁也挡不住。希望这势头保持下去,美国农民日子好过点,中国买家货源足点,大家都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