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印度又出手了 2025年11月10日消息,印度财政部正式拍板,宣布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亚麻织物继续征收5年反倾销税,内地每米2.36美元,香港每米1.14美元。 印度对华亚麻织物的反倾销措施,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近二十年来,这道贸易壁垒几经延期,已成为印度保护本国纺织业的常态化手段。 本次决定延续了过往的税率差异格局,内地产品税率显著高于香港地区,体现出印度贸易救济政策的精准针对性。 印度商工部在调查报告中强调,中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印度市场,对本土纺织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这一认定,成为延续关税保护的直接依据。 表面上,印度纺织业拥有令人艳羡的规模优势——全球最大的织布机存量、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深厚的产业基础。 然而,在亚麻等特种织物领域,印度却陷入“高端攻不破、低端守不住”的尴尬境地。 印度纺织业联合会2024年度报告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在高端亚麻织物市场,印度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与中国存在明显差距,而在低端市场,又面临孟加拉、越南等国的价格挤压。 这种上下受制的局面,使得本土企业不得不依赖政策保护求得生存空间。 反倾销税犹如一柄双刃剑,短期内,它为印度本土企业构筑了防护墙,长期来看,却可能延缓产业升级的步伐。 印度国内对此意见分化,大型纺织集团支持延续保护,认为这是实现技术追赶的必要缓冲,中小型企业则担忧成本压力加剧。 一位德里纺织厂主坦言:“关税保护给了我们喘息之机,但真正的出路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政府正同步推行“纺织产业技术升级基金”计划,试图在保护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这种“防守中求进取”的策略,折射出新兴工业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典型应对思路。 印度的决策,恰逢全球纺织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关键时期,尽管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推动部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但在亚麻等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中国仍保持着明显优势。 数据显示,中国占据全球亚麻织物产量的四成以上,产业链完整度难以替代。 这一贸易争端映射出中印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复杂关系:印度既需要中国的中间产品,又渴望在终端市场实现替代,这种相互依存又彼此竞争的局面,预计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从历史经验看,贸易保护只能为本土产业争取有限的时间窗口,未来五年,印度纺织业能否实现技术突破,将决定这场持久战的最终结局。 在全球纺织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背景下,单纯的关税壁垒已不足以构建持久竞争力。 印度若想真正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必须在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等环节实现系统性突破。 这场围绕亚麻织物的贸易博弈,不仅是两国产业的竞争,更是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缩影,其结果,将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求产业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印度延续对华亚麻织物反倾销税,看似是一场贸易争端,实则揭示了全球产业竞争的新逻辑。我认为,需要超越传统的“保护主义vs自由贸易”二元对立,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第一,产业政策的时效性值得深思,五年保护期看似为印度纺织业提供了喘息空间,但若无配套改革措施,保护反而可能成为延缓产业升级的“舒适区”。 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产业突破往往来自危机倒逼,而非温室保护。 第二,全球价值链的复杂性正在重塑竞争规则,在中印纺织博弈中,单纯的关税手段已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分工。 印度纺织业要真正崛起,需要融入而非割裂全球价值链,在特定环节建立核心竞争力,而非追求全产业链自给自足。 最重要的是,传统产业的竞争范式正在发生根本转变。未来的纺织业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成本或规模比拼,而是技术、设计、品牌、可持续性的综合较量。 中国纺织业之所以能在反倾销税下保持竞争力,正是因为在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上持续投入。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一案例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贸易壁垒,除了传统的法律抗辩和市场转移,更应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和价值提升,让产品变得“无可替代”。 当产品的独特价值超越价格敏感度时,贸易壁垒的实际影响将大大降低。 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需要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空间,共同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这才是应对全球贸易新常态的智慧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