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边高举高打,一边稳扎稳打,江淮如何两条腿走路?引言:一边联手华为打造超高端品牌

一边高举高打,一边稳扎稳打,江淮如何两条腿走路?

引言:一边联手华为打造超高端品牌,一边死守商用车基本盘,江淮的平衡术能玩得转吗?

正文: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场百年未有的激荡变革之中。传统车企被推入一个“不转型等死,乱转型找死”的两难境地。但也正如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所示‌,“风浪越大鱼越贵”,传统汽车品牌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全球化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在这片混沌中,江淮汽车逐渐摸索出一条“双轨并行”的转型路径——一边“高举高打”冲击高端,一边“稳扎稳打”巩固基盘。这家已经在市场摸爬滚打了61年的老将,如今正小心翼翼地在激进转型和保守经营之间走钢丝。

最新一份财报似乎也给了这条路几分底气——今年第三季度,江淮营收冲上115.13亿元,同比增长5.54%,环比更是大涨超过两成。在眼下整个行业都叫苦连天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成绩,说实话并不容易。

高举高打,尊界能否撑起高端梦?

要说江淮这盘转型大棋最猛的一步,非联手华为打造“尊界”莫属。其意图也很明确——摆脱低价内卷,杀进豪华阵营,彻底重塑品牌天花板。

首款车型尊界S800,一亮相就是百万豪车,打出“浩瀚宇宙”的设计概念,直接把传统空间布局甩在身后。更关键的是,它身上流淌着华为技术和江淮制造融合的血液,所以说S800是两家“联姻结晶”一点不为过。

如果说没有质疑声,那是假的,不过市场给出了最真实的反馈。开启预售48小时,订单突破2100台;上市不到20天,大定超过5000台;四个月后,直接冲上15000台。对于一款定位“超高端”的国产车来说,这开局,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江淮和华为的联手,远不止推个新车那么简单。拉拢全球顶尖人才,组建起超过5000人的研发和交付团队,然后再还拉上高校、科研机构一起攻关新架构、新材料、新技术。此外,制造端也没闲着,双方联手建起一座世界级智能工厂——“尊界超级工厂”,将近2000台智能机器人塞进厂房,年产能规划20万辆,全部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千亿大关。

技术储备上,尊界S800到现在为止已经申报了341项专利,是名副其实的“专利大户”。但就在后续车型正加速研发中,产品线眼看就要丰富起来的时候,疑问也随之而来——这股高涨的势头能持续多久?

稳扎稳打,保住基本盘=守住现金流

其实,就在尊界品牌刚一推出时,江淮汽车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而这这盘棋能否走活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江淮的传统业务板块能否挖出一条护城河。

众所周知,商用车领域一直是江淮的“现金奶牛”,如今这块基盘业务依然坚挺。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淮汽车新能源轻卡销量超1.5万台,同比增长62%,稳居行业第三。重卡新能源转型步伐同样迅猛,市场交付近3500台,同比增长108%。

商用车领域的持续深耕,为江淮的转型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近期,江淮商用车一次性发布了油、电、混、气四大动力领域的25款战略新品,覆盖燃油轻卡、燃气产品、新能源轻卡等多个品类。技术层面,江淮商用车推出了高度模块化的1号全新电气架构平台以及BMS 3.0电池管理平台,并开发了高效恒温热管理系统,能够满足高温、高寒条件下高频、高负荷的使用场景。

皮卡市场也成为江淮汽车的又一增长支柱。今年1-9月,江淮皮卡销量突破4.5万台,稳居行业第二。

国际市场是江淮另一个传统强项。累计出口80万辆,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打造了5个年销超万台的市场,形成了2个年销8万台的区域,中高端轻卡出口连续十四年居行业第一。

两线作战,不是“端水大师”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江淮汽车能够同时推进高端突破和基盘稳固,关键不在于平衡二者。此消彼长做个“端水大师”,不若相得益彰才是初心。这就要说起江淮在机制与理念上的变革。

机制变革上,江淮积极推进流程变革,提升组织力与协同效率。特别是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已经从简单的技术采购,进入到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崭新阶段。

在共同打造尊界品牌的过程中,江淮不仅引入了华为的先进技术,更全面对标其管理理念,系统性推进IPD、ISC、LTC等流程化组织变革。这场深刻的组织进化,牵引公司在人力资源、运营、IT等多领域全面提升。

资源协同方面,江淮的高端项目与传统业务实现了供应链、研发与制造资源的共享。尊界项目联合的200多家全球头部供应商结成“品质同盟”,从智能网联、精密制造等产业集群着力向高端发展。

与此同时,江淮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也迈上了新台阶。双方将从单纯的供需关系,升级为共同定义未来技术、联合开发先进动力电池产品的创新联合体。

理念变革上,江淮汽车董事长项兴初强调“认知创新”与“理念突破”。他认为,面对汽车行业“新四化”时代的到来,唯有以“先手”思维,锚定目标、描绘蓝图,以创新为驱动,方能实现更高品质的发展。

项兴初自2021年接任董事长以来,一直推动江淮汽车从“链式结构”向“网状生态”转型。他带领公司持续推进与大众、蔚来、华为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同时强化自身结构优化。

2022年扣非后净利润仍然亏损的现实,提醒着江淮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在项兴初看来,与战略伙伴的合作以及做强商用车板块业务,是支撑江淮“活下去”的重要抓手。

这种务实的态度,体现了江淮汽车在转型过程中的战略耐心。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超30亿元,同比增长超30%,今年以来累计申请专利537件,其中发明专利503件。这些投入成为了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坚实支撑力。

后记

从1968年第一辆江淮牌载货汽车诞生,到如今尊界S800,江淮汽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与创新。

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江淮汽车在保持短期业绩稳定的同时,坚持“高端突破+基盘稳固”的双轨路径。而江淮的实践也表明,传统车企在转型中,并不一定非得完全抛弃原有优势。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新旧业务的协同发展,将传统优势转化为转型动力。

当然,这场“两条腿走路”的探索能否最终成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至少,江淮已经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