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话听着够直白,也够坚定,一点没给外界留琢磨的余地。只能说他从1962年拿美国国籍那天起,他的人生就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绑在了一起,这种绑定深入骨髓,自然说得出“美国是世界希望”的话。   那时候的美国,正处在半导体产业爆发的黄金时代,晶体管刚取代真空管没多久,集成电路的雏形才刚开始显现。张忠谋在斯坦福读完博士,直接扎进了德州仪器这样的行业巨头,从基层工程师一路做到高管,完整见证了美国如何靠着技术突破把半导体做成全球独一份的优势产业。   那些年里,美国的实验室里每天都有新发明,工厂里不断产出更精密的芯片,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得盯着美国的技术动向,这种领跑全球的气场,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不产生认同感。他的职业生涯巅峰,恰好和美国半导体的霸权时代完全重合,这种个人成就与国家产业辉煌的共振,早就刻进了他的认知里。   后来他回台湾创办台积电,看着像是把技术带向了家乡,但骨子里还是没离开美国的产业生态。台积电刚起步时,最核心的客户就是苹果、英伟达这些美国公司,最关键的技术授权也来自美国企业,连生产用的高端设备,早年也大多依赖美国的供应链。   可以说,台积电的“护国神山”地位,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半导体分工体系上。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台积电的命脉攥在美国市场和技术手里,这种商业上的深度依赖,慢慢就变成了情感上的认同,毕竟自己的事业根基、财富积累,全靠美国搭建的这套体系撑着。   更别说这些年台积电和美国的捆绑越来越紧。当年拜登政府一开口邀请赴美建厂,哪怕他心里清楚美国生产成本比台湾高50%,劳动力和产业链也跟不上,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从最初120亿美元的投资一路加到1000亿美元,连最先进的2纳米制程都承诺要搬到美国,表面看是迫于压力,实则是看清了美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那些重量级美国客户的订单,容不得他和美国把关系搞僵。   就算后来美国的补贴迟迟不到位,建厂工期一推再推,甚至提出“补贴换股权”这种近乎掠夺的要求,他也只是退回补贴守住底线,没敢真正和美国撕破脸。这种在博弈中不断妥协的过程,反而让他更需要用“美国是典范”这样的话来强化彼此的绑定关系。   有人觉得他前后矛盾,一会儿说美国半导体本土化是“浪费钱”,一会儿又夸美国是世界希望,但这恰恰是他真实心态的写照。他吐槽美国建厂的种种问题,是作为企业家的理性判断,毕竟成本和效率摆在那儿;但他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吹捧美国的地位,是基于现实利益的必然选择。   台积电的先进产能虽然还牢牢留在台湾,但美国的技术管控、市场需求,早就成了绕不开的紧箍咒。尤其是在全球半导体“脱钩”的大背景下,他比谁都清楚,站在美国这边才能保住台积电的全球话语权,这种现实考量掺杂着几十年的情感积淀,让那句“我的国家是美国”说得格外笃定。   九十多岁的人了,一辈子都在半导体行业里摸爬滚打,他的世界观早就和这个行业的格局绑在了一起。在他眼里,美国不仅是给了他国籍和事业起点的地方,更是支撑起全球半导体产业秩序的核心,哪怕这套秩序现在漏洞百出,他也很难跳出自己的经历去否定它。   毕竟从青年到老年,他的每一次成功都踩着美国半导体发展的节奏,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关联,让他说出“美国是世界希望”时,未必全是客套,更多的是一辈子身处其中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