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亲姑姑,把他们爸妈留下的房子卖了,钱也拿走了。 三个娃,最大的才五六岁,一夜之

亲姑姑,把他们爸妈留下的房子卖了,钱也拿走了。 三个娃,最大的才五六岁,一夜之间,家没了。 接手这一切的,是他们才18岁的舅舅。 那个刚成年的舅舅,自己还是个半大孩子,愣是把三个外甥接回了自己家。他对象通情达理,没被这阵仗吓跑,反而觉得孩子不能不管。婚事没黄,小两口转眼成了五个孩子的爹妈——后来他们自己又生了俩,加上家里一位老人,日子紧巴得让人喘不过气。舅舅加班到深夜成了家常便饭,就为多挣几分钱。三个孩子挤在一间没窗户的屋子里,老大已经学会蒸米炒菜,兄妹仨都明白舅舅家房子小,主动分开住。问起舅舅舅妈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很好,舅妈就像妈妈,舅舅就像爸爸”。 反观那两个亲姑姑,卖房拿钱的动作干净利落,对骨肉至亲的狠心程度让人心寒。这可不是孤例,另一个地方有个姑姑,借口照顾奶奶住进侄女的回迁房,一住就是十年,连换锁撕协议的事都干得出来。血缘最近的人往往伤你最深,这话听着扎心,却是现实里反复上演的戏码。 法律明明规定了监护顺序,父母没了,祖父母、外祖父母是首选,接着是兄姐。姑姑作为父亲的姐妹,舅舅作为母亲的兄弟,法律上都没有绝对的优先权。但道德这把尺子能量出人品高下,舅舅的选择是把“我们身上的血是相通的”当信条,姑姑的行动则是把血脉亲情当成了提款机。侵占孤儿财产的事之所以屡屡发生,就是吃定了孩子弱小不敢维权,也赌对了周围人大多抱着“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态度和稀泥。 这事儿不能只靠良心发现。民法典对监护人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强调国家兜底责任。要是村委会、民政部门能早点介入,或许姑姑也没法轻易卖掉房子;要是能有更畅通的举报渠道,更积极的监护监督,那些想打歪主意的人就得掂量掂量后果。善良需要保护,更需要制度支撑,不能让每个“舅舅”都只能靠个人牺牲来支撑摇摇欲坠的亲情。 舅舅的担当像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两极。他计划攒钱给孩子们盖房,老大则梦想长大让舅舅享福。你看,爱和责任会在苦难中传递,而自私和贪婪只会留下狼藉名声。那个卖房的姑姑,就算拿到了钱,午夜梦回时真能心安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融包的爹
融包的爹 1
2025-11-05 13:34
先问问房子咋卖掉的?顺着一串抓一遍不会冤枉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