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30日,根据美国CNBC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表示,他已与中国就稀土

10月30日,根据美国CNBC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表示,他已与中国就稀土供应达成一项为期一年的协议。特朗普还将对北京征收的芬太尼相关关税由20%减到10%。作为回报,北京将努力遏制芬太尼,并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和其他农产品。 作为新能源汽车、军工装备、电子芯片等核心产业的“工业维生素”,稀土的提纯与加工技术长期被中国垄断。 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8.5%,储量占比48.4%,更关键的是,全球90%以上的精炼稀土依赖中国技术。 美国曾试图通过“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限制中国技术,甚至在东盟峰会上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签署贸易协议,试图绕开中国建立新供应链。 但现实很快泼了冷水:马来西亚稀土储量仅1610万吨,且此前因技术依赖中国,连本国产业链都需中方支持;泰国、柬埔寨的稀土产业更是处于起步阶段,连基本的加工能力都未形成。 更致命的是中国祭出的“0.1%规则”——任何产品中若中国稀土元素价值占比超过0.1%,无论出口、转卖还是使用,均需向中国商务部申请许可。 这一招直接封死了美国绕道东南亚的幻想:即便三国提供原矿,没有中国的技术和设备,这些矿石根本无法变成可用的稀土材料。 美国企业曾算过一笔账:重建稀土加工产能至少需3-5年,成本是中国的3倍以上,且2028年前产量都难以覆盖当前进口需求。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承认,在稀土领域,美国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如果说稀土是技术层面的“硬约束”,那么芬太尼和大豆则是政治层面的“软博弈”。美国国内芬太尼滥用危机已造成超10万人死亡,特朗普政府急需一个“替罪羊”来转移矛盾。 中国此前已向美方提供大量合作,但美国仍以“管控不力”为由加征20%关税。此次特朗普主动将关税降至10%,表面是让步,实则是用关税换取中方更严格的管控承诺——毕竟,中国是全球列管物质最多、管制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与其对抗不如合作。 而大豆问题则直指特朗普的“票仓命门”。2025年美国大豆库存激增至1800万吨,中西部农场主面临仓储危机。 中国在10月29日悄然采购18万吨美国大豆,虽数量不及美方预期,但信号明确:只要美方展现诚意,中方愿在低敏感领域释放善意。对特朗普而言,这一举动不仅能缓解农业州压力,更为2026年中期选举争取关键选票。 这场会晤的真正成果,或许藏在未被公开的细节中。双方宣布暂停“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及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一年,中方也相应暂停反制措施。 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内,中美在科技、供应链等领域的对抗将按下“暂停键”。对全球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颗“定心丸”——英国《泰晤士报》称其避免了“破坏性贸易战”,马来西亚学者翁诗杰则直言这是“国际局势的稳定剂”。 但观察者们也注意到,特朗普在会晤后宣称“给谈判打12分”,并期待2026年4月访华,这种过度乐观的表述背后,或许藏着对短期成果的夸大。 毕竟,中美在芯片技术、市场准入等核心领域的分歧仍未解决,美国对华关税累计税率仍高达145%,部分化工产品甚至超过200%。此次协议更像是双方在高压下找到的“喘息空间”,而非根本性转折。 这场谈判的深层影响,或许在于它揭示了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美国试图通过“盟友合作”重构供应链,但东南亚国家的储量、技术与中国相比差距悬殊;中国则通过“技术管控+市场调节”巩固核心地位。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说,经贸成果“来之不易”,需要双方共同落实。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场会晤最直观的启示或许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脱钩”。稀土、大豆、芬太尼……这些看似普通的商品,实则是大国博弈的“棋子”。 当特朗普在釜山会晤后露出满意笑容时,他或许也清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12个月的“缓冲期”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 这场谈判的余波仍在发酵。你认为中美能否在12个月内找到更持久的解决方案?还是说,当前的“休战”只是更大风暴前的平静?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