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新加坡华人专家说美国对中国还有“核弹级别”的底牌,就是把中国企业赶出美国资本市场,然后把中国踢出美元结算系统,其实新加坡华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一个弹丸之地眼界就是狭隘,美国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中国人巴不得,因为我们早就做好准备了。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碰撞。新加坡专家的观点,建立在一个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逻辑之上。在他看来,世界经济的命脉就是华尔街的资本和美元的结算网络。 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深度融入全球化的制造业大国,一旦被这两样东西“卡脖子”,那就等于被釜底抽薪,经济瞬间瘫痪。 你想想,企业融不到资,国际贸易没法用美元结算,那不就等于手脚被绑起来,动弹不得了吗?这种逻辑,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小而精、高度依赖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国家来说,是天经地义的生存法则。他们的繁荣,就建立在这个体系的稳定和可预测性之上。任何对这个体系的冲击,对他们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这个逻辑,放在中国,可能就有点水土不服了。中国人看问题,尤其是看这种关乎国运的大问题,脑子里总会多一根弦,这根弦叫“底线思维”或者“置之死地而后生”。 对于美国这两张“核弹”,中国其实已经琢磨了很多年,甚至可以说,一直在为这一天做着准备。把中国企业赶出美国资本市场?这事儿听起来吓人,但仔细想想,这几年,中美在金融领域的摩擦还少吗?从《外国公司问责法》开始,中概股就一直活在退市的阴影下。 很多有远见的企业,早就开始“未雨绸缪”,纷纷回港二次上市,或者选择在A股上市。香港的资本市场,为什么这几年越来越活跃?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承接这些从华尔街“回流”的中概股。 所以,美国真要下狠手,短期看是阵痛,会有一批企业措手不及,但长期看,这等于是在帮中国下决心,彻底建立一个独立于华尔街之外的、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强大资本市场。这就像一个孩子,一直依赖着家里的“提款机”,突然有一天,家长把卡给剪了。 孩子可能会痛苦一阵子,但为了活下去,他只能逼自己去挣钱,去建立一个自己的“小金库”。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他就真正独立了。 对于中国来说,被赶出美国资本市场,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被迫“断奶”的过程,虽然疼,但能逼着自己把内功练好。 至于第二张牌,把中国踢出SWIFT系统,那就更“刺激”了。这相当于在全球贸易的“高速公路”上,直接给中国设了个路障,不让中国的车走了。 这招对付俄罗斯,效果很明显,因为俄罗斯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体量也有限。但对付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一百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把中国这条路堵死了,那跟中国做生意的德国、日本、韩国、巴西、澳大利亚……所有这些国家的车,是不是也得跟着堵在路上? 美国真敢这么做,就等于是在逼迫全世界做一道选择题:是继续用美元这条路,但可能丢掉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还是另辟蹊径,跟中国一起修一条新的路?答案可能不言而喻。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悄悄地干一件事,就是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跟越来越多的国家搞本币互换。这些东西,平时看着不起眼,交易量跟SWIFT比也差得远,它们就像一条条在地图上规划好的“乡间小路”。平时大家都走“高速公路”,没人搭理这些“小路”。 可一旦“高速公路”被堵死了,这些“小路”的价值就会瞬间凸显出来。美国要是真按下了那个按钮,等于是在用最快的速度,帮中国把这些“乡间小路”拓宽、硬化,最终连成一张全新的、绕开美元的“全球贸易网”。 所以,当新加坡专家从金融和经济的角度,计算出这张“核弹”的破坏力时,很多中国人却从历史和战略的角度,看到了它背后隐藏的“机遇”。 这背后,是地缘政治和国家体量的根本差异。新加坡的智慧,是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求生存,所以它最怕的就是秩序崩塌。而中国的智慧,是在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中求发展,它深知,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真正的安全,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被人“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但这也正是逼着自己去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最大动力。 说到底,美国这两张牌,与其说是“核弹”,不如说是“解药”。一副是解“资本依赖”的药,一副是解“美元依赖”的药。药性很猛,喝下去会脱层皮,但喝完之后,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百毒不侵”。 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的解读。美国真的会走到那一步吗?中国真的能承受住那样的冲击吗?这盘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对于这个问题,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