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力度极大!外媒察觉事态严重了!在我们宣布对稀土技术实施管制之后,德媒深感事态十分严重!10 月 9 日,德国之声发文称,中国此次稀土技术管制力度极大,而其中两个方面,将给美国等国家造成极大麻烦。 事情的源头是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第61号和第62号公告,把稀土相关的材料和技术都纳入了出口许可范围,不仅是矿石,连萃取、冶炼、分离等关键工艺都要审批,德国《商报》和路透社都指出,这意味着稀土不再只是资源问题,而是变成了战略武器。 过去几年,欧美在高端芯片、军工设备、电动车领域对稀土依赖度极高,而稀土技术九成集中在中国,德媒担心的是,中国这次的限制不是临时政策,而是一种“规则重写”,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甚至警告,如果供应受阻,德国汽车产业可能会在三个月内出现停产风险。 美国那边更急,国防部数据显示,一架F-35战机要用掉2吨稀土,而他们的国内稀土纯度还远不达标,也就是说,这次中国是真正“动了命门”,你怎么看?这是不是在告诉世界,资源的控制力也能成为科技竞争的新变量? 从外界反应来看,很多人只盯着“限制”两个字,却忽略了更深层的逻辑,中国这次出手,其实是在把“资源红利”变成“科技护城河”,几十年来,西方国家习惯用技术壁垒锁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上升空间,比如芯片、光刻机、EDA软件,而如今中国用稀土技术反手设下关卡,等于说在供应链上立起一道防火墙。 谁掌握了稀土提纯、磁体制造这些工艺,谁就能掌控未来能源、电动车、半导体、军工的核心部件。中国不是第一次强调自主可控,但这次做法更像一次系统性“脱钩重组”,对外不完全封锁,对内加速布局,把关键材料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有人说这会刺激欧美加快摆脱依赖,可真正懂产业的人都知道,稀土不是“挖出来”就能用,它的提纯、分离、磁性调控都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不是一两年能追上的。 更微妙的是,这次政策还带有“技术追溯”条款,只要产品含有中国的稀土技术,无论在哪个国家加工,都要遵守中国的许可,这相当于把管控从国界延伸到了规则层面,全球稀土产业链,从资源到成品几乎都在这张网里。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封闭,而是设立了一个“科技安全阀”,只要能保持领先,就能主动决定哪些领域可以开放合作,哪些必须守住底线,这种方式,比口头的制裁声明要高明太多,也更符合现代经济战的逻辑。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这一步让西方阵营措手不及,德国之声在报道里用了“结构性挑战”这个词,意思是他们看到了根本性的不平衡,西方的技术体系再强,也要用中国的材料;再先进的军工产品,也离不开中国的工艺,这种反转,让他们突然意识到供应链的真正核心从来不在实验室,而在资源和工艺结合的那一环。 有人把这看成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其实更像一场长线的策略博弈,中国用稳、用准、用深的方式,把原本的被动地位变成主动出牌的位置,对内,它是产业升级的护盾;对外,它是地缘政治的筹码,这种变化的意义不只是经济层面,更是一次国际规则的话语权重塑,谁掌握了规则,就能决定未来科技竞争的节奏。 世界在变,旧的供应链神话正在被打破,稀土这张牌,中国打得极稳,它不是孤立的经济手段,而是新格局下的一次战略声明——科技主权,不再只是说说而已,你觉得中国这次稀土技术管制,是防御还是进攻?这会不会成为全球科技格局的分水岭? 参考资料:DW 中文-德国之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