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 1000 多例胆结石,基本都有一味药!今天把这个方法告诉你 从医 30 多年,经手调理过众多胆结石患者,其中一大半的药方,都以古方 “三金排石汤” 为基础进行加减,而方中的核心药 —— 金钱草,更是几乎每例都必不可少。为啥偏偏是金钱草,又为啥选这个方?关键在于当下的胆结石患者,大多存在 “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的问题,而金钱草搭配 “三金排石汤”,恰好能精准应对这一症结。 如今,人们面临的压力巨大: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情绪易波动,再加上偏好油腻、高胆固醇食物,这些因素长期作用,首当其冲受伤的就是肝脏。中医讲 “肝主疏泄”,胆依附于肝,胆汁的正常排泄依赖肝的疏泄功能,肝犹如胆的 “总调度”,只有把气机梳理顺畅,胆汁才能顺利排出,胆腑才能通降正常。然而,一旦肝气郁结,“调度” 就会失灵,气机在肝胆处阻滞,胆汁排泄不畅,久而久之就会滋生湿热,湿热凝聚成痰,痰与瘀血在胆腑纠结,胆结石便逐渐形成。更糟糕的是,肝郁时间久了会化火,现在很多患者会出现口苦、胁肋部胀痛,湿热困脾还会导致腹胀、消化不良,这些不适又会加重情绪烦躁,反过来影响肝的疏泄,形成恶性循环。 简而言之,当下患者多是 “肝郁”“湿热”“气滞血瘀” 相互交织:肝气郁滞致使胆汁瘀积,湿热与瘀血在胆腑凝结成石,胆腑不通畅又使得口苦、胁痛等症状反复,治疗难度增大。而金钱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直达肝胆经,好似 “疏通剂”,既能清热利湿,化解肝胆湿热之邪,又能利尿通淋,促使结石随尿液排出;同时,它还能为疏肝、行气、化瘀的药物 “助力”—— 清除湿热后,疏肝才不会伤正,且能引导行气化瘀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使药物精准作用于结石,而不损耗身体正气。 也正因为如此,我常以 “三金排石汤” 为基础进行加减。原方本身就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功效,正契合当下患者 “肝胆湿热 + 气滞血瘀” 的核心问题,再依据湿热、瘀血的轻重进行调整,效果更为显著。加减后的方子通常为: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柴胡、郁金、枳壳、厚朴、茵陈、栀子、炙甘草(原方根据胆结石患者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适合长期调理)。 在这个方子里,金钱草依然是核心:一方面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另一方面为其他药材创造有利条件;鸡内金能健胃消食、化石通淋,不仅可以帮助消化,还能辅助金钱草化解结石,使结石逐渐变小;海金沙善清小肠、膀胱湿热,与金钱草、鸡内金配伍,增强利尿排石之力;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打开肝胆气滞的 “通道”,让胆汁排泄顺畅,减少结石形成的源头,缓解胁肋胀痛;枳壳、厚朴行气导滞,加强气机的运行,使气行则血行,帮助瘀血消散;茵陈、栀子清热利湿,协助金钱草清除肝胆湿热,改善口苦、黄疸等症状;炙甘草调和药性,保护脾胃,避免排石药物过于峻猛伤了脾胃正气,同时益气健脾,增强身体运化功能。 为啥如此配伍?因为当下胆结石患者不仅 “肝郁”,还多伴有湿热、瘀血,单纯疏肝远远不够,必须加上清热、利湿、行气、化瘀的药物,而 “三金排石汤” 刚好能 “清热利湿 + 疏肝行气化瘀” 兼顾,再辅以健脾护正之药,把身体内的 “热”“湿”“瘀”“滞” 都解决掉。 当然,灵活调方至关重要:若口苦咽干、小便短赤(湿热偏重),就加龙胆草、车前子;胁肋刺痛明显、舌质紫暗(瘀血较重),就加三棱、莪术;腹胀、便溏(脾虚明显),就加白术、茯苓;结石较大、质地坚硬,就加王不留行、牛膝;伴有恶心、呕吐,就加半夏、竹茹。只有根据症状灵活调整,方子才能精准发挥药效。 胆结石并非 “绝症”,不要一味依赖手术。当下患者多为 “肝胆湿热 + 气滞血瘀”,抓住这个核心,以金钱草为 “钥匙”,搭配 “三金排石汤” 加减,既能疏肝利胆、改善口苦胁痛,又能清热利湿、通淋排石,还能健脾护正,逐步让胆腑恢复平衡。
张锡纯强调,这味药既能清热,又能利湿,加上甘草能和中补气!在中药材里,滑石看上去
【3评论】【1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