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除湿最好的方法还是通三焦,一方清上焦利下焦,把陈年湿邪都排净: 你是不是也有这困

除湿最好的方法还是通三焦,一方清上焦利下焦,把陈年湿邪都排净: 你是不是也有这困惑?天天喝薏米水、煮红豆汤,拔罐拔得背上紫印摞紫印,可身上的湿气还是甩不掉——舌苔厚得像铺了层青苔,大便粘马桶冲不干净,早上起床浑身沉得像裹了层湿布,夏天更别提,黏腻得难受。 为啥?咱临床见得多了,很多人祛湿都犯了个错:只想着“排湿”,却忘了给湿气找条“出路”。身体里的湿气,就像房间里的积水,光靠“吸”(拔罐、吃祛湿药)没用,得先把窗户、下水道都打开,水才能顺顺利利流出去。而这个“窗户+下水道”,就是中医说的三焦。 三焦不通,祛湿都是白费功夫。咱别把三焦说得太玄乎,它就是身体里贯通上下的“通道系统”:上焦管心肺,中焦管脾胃,下焦管肾和膀胱。这三条通道通了,湿气才能从肺呼出、从小便排出;要是堵了,湿气就只能在身体里“囤积”,变成陈年湿邪,黏在脏腑上,怎么清都清不干净。 很多人只盯着“下焦祛湿”,却忘了上焦堵着“气口”。比如有的人胸闷、痰多,一到阴雨天就喘不上气,这是上焦有湿,把肺气堵死了;同时又大便粘、小便黄,下焦也堵着。这时候光用泽泻、车前子利下焦,上焦的湿还堵着,湿气根本排不彻底。 所以除湿的关键,是“通三焦”,上焦要“宣”,下焦要“利”,中间还要顾着脾胃,从根源断湿。 清上焦,得先把“气口”打开。上焦有湿,多是肺气不宣,湿气郁在胸口、喉咙。咱可以用点轻清的药,比如桑叶、菊花,轻轻把肺气宣开,让湿气跟着呼吸散一部分;再配点杏仁,降肺气,让湿邪往下走,别堵在上焦添乱。 利下焦,要把“下水道”疏通。下焦是湿气最终排出的地方,堵在这儿,大便、小便都不畅。这时候就得用“利水渗湿”的药,比如泽泻、车前子,它们能直接作用于膀胱,让小便变顺畅,把下焦的湿邪顺着小便带出去;再加点薏苡仁,不光利水,还能健脾,避免湿气再生成。 中间的脾胃,是祛湿的“根本”。脾主运化,脾胃弱了,吃进去的水谷代谢不了,就会变成湿气。所以通三焦的同时,必须健脾,用茯苓、白术就很合适,既能健脾益气,又能辅助利水,从根源上减少湿邪的产生。 咱临床常用的方子,就是围绕这思路配的:桑叶、菊花清宣上焦,茯苓、白术健脾,泽泻、车前子利下焦,再加点陈皮理气,让三焦的气机更顺畅。不管是舌苔厚腻、大便粘马桶,还是浑身沉重、下肢浮肿,只要是三焦不通导致的湿气,喝上一段时间,湿邪就能慢慢排净,不像单纯祛湿那样反复。 别再盲目拔罐、喝祛湿茶了。湿气不是“吸”走的,是“通”出去的。三焦通了,身体的“下水道”顺畅了,不管是新湿还是陈年旧湿,都能顺着正道排出去,浑身才会清爽。 记住,祛湿先通三焦,再顾脾胃,这才是最稳、最彻底的法子。你要是总觉得祛湿没效果,不妨想想,是不是自己的“三焦通道”,早就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