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一名中年男子去旧货市场淘书,突然他被旧书中滑落的几张泛黄的纸片吸引,后来居然找出了84张这样的黄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春天,山西太原旧货市场上人来人往,空气里弥漫着纸张与灰尘混合的气味,王艾甫,年近六旬,是个退伍老兵,也是一位退休检察官。 每逢休息日,他总喜欢骑着自行车去南宫市场转一圈,在那些堆得乱七八糟的旧书堆里翻找军史资料。 他对战争题材格外敏感,也许是因为年轻时在援越战场上的经历,那些战火下牺牲的战友、来不及寄出的家书和刺鼻的硝烟都刻在他的记忆里。 那天,他正蹲在摊位前随意翻阅着书堆,一沓书从麻袋里倒出来,几张破旧泛黄的纸飘了出来,正落在他脚边。 他随手拾起,纸张边角已经卷曲,上面字迹模糊,但仍能辨认出“阵亡通知书”几个字,他心头一紧,连忙翻看,发现这些纸上写着的全是烈士姓名、籍贯、牺牲地点与原因,大多死于太原战役,年纪多是十七八岁。 继续翻查,他在几本旧书的夹缝中找出了整整84张这样的通知书,纸张颜色早已泛黄,部分墨迹已洇开,甚至还能看到雨水冲刷留下的痕迹。 他意识到,这些东西非同小可,摊主看到他神情异常,便开口要价三千元,当时王艾甫的月退休金不过三百块,这笔钱几乎是他一年的生活费,他没讨价还价,把自行车留在摊前,急匆匆跑回家取钱。 家中现金不够,又去了邻居家借,才凑齐了三千块,他把那些通知书用纸包好,小心翼翼地夹在怀里,生怕回家路上弄丢一张。 当天晚上,他在灯下一页页核对,许多通知书上的烈士连名字都没写全,有的地址只写着“山西某村”,有的安葬地标注为“战场西侧乱坟岗”。 一张张看下来,他的手掌被纸张边缘割出细细的口子,指缝还嵌着翻书时刺入的木刺,他妻子在一旁看着心疼,却知道他拦不住。 他开始逐一誊抄每位烈士的信息,又去太原市郑村烈士陵园寻求线索,陵园里立着上千座墓碑,许多连编号都没有。 他自费买来刷子与棉纱布,把每块墓碑上的字都擦拭干净,一笔笔拓印记录,在一处酸枣树根下,他发现一块歪斜的碑,上面刻着“北钟垸村郝戴虎”。 这个“戴”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把通知书上的“郝载虎”对比之下,确认了这是一处刻字错误,他跪在地上扒开树根旁的泥土,把那块碑完整露出来,再次记录下来。 为了确认烈士籍贯的真实信息,他跑遍了各地档案馆和老区村落,他曾为寻找“崞县五区”的一名叫刘党仁的烈士,查阅三本地图也找不到那个地名。 直到忻州档案馆翻出一份1958年的行政区划变更记录,才知道崞县早已改为原平市,而所谓“五区”现属苏龙口镇。 他又搭乘拖拉机进山,在山路上遭遇暴雨,身上只裹着一层塑料布,怀里的烈士登记册被雨水打湿了一半。 赶到刘党仁老宅时,只剩下半堵断墙,墙面上有几行模糊的划痕,是当年妹妹用发簪刻的“党仁哥打太原”。 2005年,他终于在湖北云梦县找到第一位烈士亲属,当他拿出那份陈旧的通知书,堂弟当场跪倒在地,哭得无法自持。 原来因为长年没有消息,村里谣传郝载虎叛逃,郝家蒙受巨大耻辱,他母亲临终前还嘱咐后人不得再提这“逆子”,而这封迟到五十六年的通知书,不但还原了烈士的英勇牺牲,也洗刷了一个家庭的冤屈。 王艾甫的寻亲之路没有停下,他把所有资料重新整理归档,又借来拓印纸,把每块确认身份的墓碑编号与信息拓下。 有一次,他在闻喜县帮王正才烈士的后人寻亲,民政系统一度误将王正才的牺牲战役录为抗美援朝,使家人误寻了多年。 他将郑村陵园东二区806号墓碑上的名字拓印下来,交到烈士侄孙的手中,那位中年人激动得久久不肯撒手。 后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他们帮助整理档案,扫描破损文物,用数字技术重建被焚毁的烈士家书,从中还找回了三十多位亲属。 王艾甫把收集到的163件抗战文物全部无偿捐给国家,许多烈士证、党员证和残缺军装如今都陈列在纪念馆中。 2025年清明,太原郑村陵园竖起了三块智能墓碑,屏幕上显示出烈士马志武的年轻面孔,他的亲侄子已年过七旬,在墓前久久凝视屏幕里那个鲜活的面庞。 那一日,新确认的崔扶成烈士墓前摆着三样家乡食物,分别来自三位烈士生前故土,三家后人扶持着彼此,在细雨中一同烧纸祭拜,烟灰在风中升腾,飘向雾气缭绕的太行山。 王艾甫坐在轮椅上,在百米外默默望着,他不曾高声宣讲,只是安静地记录,默默地前行。 他知道,如果没有他,这些纸张或许早已被当作废纸焚毁,或许这些名字再也不会被提起,他用一生,为84份泛黄的纸片,找回了温度、归属与尊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光明网——83岁退伍老兵王艾甫:27年送200名烈士回家
1996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来到山西视察,在饭桌上他听到了一名部队领导的
【3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