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的敲门声,驼背的妻子刘谷香走了出来,两人四目相对时,双方都愣住了,这一幕正好被随行的摄影师记录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秋天,舟山的天刚露出鱼肚白,王德耀站在石板路尽头,背着那只用了几十年的军绿色行囊,手里拄着文明棍。 他的头发全白了,脚步却没有迟疑,熟悉的巷子尽头,一扇低矮的木门静静立在晨雾里,门上有几道斑驳的裂纹,门槛的石头中间磨出一道月牙形的浅坑,是几代人走出来的印记。 他抬手敲门,指节落下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动了什么,门缓缓开了,一道弯腰佝偻的身影站在门内,背上披着褪色的蓝布衫,手里还捏着半把鸡饲料。 她的头发全白,脸上沟壑深深,两人对视了一会儿,谁也没有动,他认不出她的模样,她也不敢确定站在面前的人是不是她梦里出现了几十次的丈夫。 摄影师举起相机,那一刻正好定格,没有摆拍,没有台词,只是一双双望向彼此的眼,隔着几十年和一扇门。 1949年春天,王德耀被征调上船时,刘谷香追到码头,站了一下午,目送帆船越来越远,直到没入海雾,从那以后,她每天清晨都去海边走一圈,回来就在杂货铺旁补渔网、缝鞋底。 她不识字,信是请镇上的先生写的,一年几十封,寄往金门,大多退了回来,盖着红色的“查无此人”章,她舍不得丢,就一封封捆起来,藏在灶台边的旧木箱底,那口箱子,被海风熏得发黑,盖子咯吱作响。 村里人劝她另嫁,她不说话,把那些退回来的信理好,铺张整齐,每次擦拭时像在对人说话,家里日子紧巴巴的,她却攒下了八十多张汇款单的回执。 每张钱不多,她都拿来贴补儿子上学、修屋顶的瓦,她摔断腿那年,是爬上屋顶压台风吹歪的瓦片,一脚踩空跌下来,医生说要静养两个月,她只休息了一周,又下地做活。 王德耀在台湾当兵退伍后,住进了台北的单身宿舍,靠退役补贴开了家杂货店,店里货架最上头空着一格,专门摆那两双穿破的布鞋,是她送别那天塞进布包里的。 他常常一坐就是一整晚,望着东边的方向抽烟,每年过节,他就往铁皮饭盒里投一笔钱,说是船票的钱。 从1950年代一直攒到1979年,两岸通邮的消息传来,他立刻写信给刘谷香,这次他改写诗,一口气写了六首,说自己梦见她还站在门口等。 信走了三个月,终于有人带到她手上,她不会认字,把信捧在手里一整天,不敢去镇上找人念,后来她还是去了,听完只点头,眼里满是水光,之后他们通信三年,一封接一封。 他说起这几十年的生活,说他没结婚,说那些年找不到她,字迹还是那样,只是行间多了很多空白,好像不知道该从哪说起。 1984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武汉,她坐在旅馆靠窗的椅子上,他进来那刻,两人都红了眼眶,话没说几句,就都哭了,他的腰挺不直了,她的脸也不像记忆里那么清秀。 但他们都知道,对方就是自己心里一直放着的那个人,三年后,他终于能踏上回舟山的路。 他把这些年的信一封不落带了回来,还有她寄出的那些退信,也都整整齐齐捆好,箱子打开那一刻,她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那天的午饭是黄酒煮的红糖蛋,还有她一早杀的老母鸡,他坐在灶台边烧火,火光映在两人脸上,像几十年前那个未完成的婚礼夜。 儿子把八仙桌擦得干干净净,一封封旧信铺开在桌面上,边缘都已经起毛,最早一封是1952年寄出的,繁体字写得笔直,桌脚的陶瓮底下,她翻出那一摞回执,都是她一个人过日子时省出来的。 那一年,有五千多位台湾老兵回到舟山,能找到原配的不到三成,村里人见了他,都说刘谷香福气好。 可她知道,那不是福气,是几十年不肯放弃,是一封封退回的信撑起来的心气,王德耀没去挂什么虚职,只是在家帮人写信、跑手续,成了村里台胞探亲的牵线人。 去世前的一个夜里,他让儿子扶他到院子门口,望着海那头的渔火,那是他年轻时出海的方向。 他走后,刘谷香把那几百封信分成九扎,和红纸银箔一起放进他的棺木,她没哭,只是把那只缠红线的银镯紧紧戴在手腕上。 她后来也去了台北一次,站在基隆港码头边看海,她说,那边的海水和舟山一个颜色。 几十年过去,门槛上的月牙还在,屋檐下的枇杷树也还结果,他们曾隔着海峡,守着半生的信,最终还是站到了彼此身边,那一声敲门,把三十八年的等待还了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青年报——“家国”在家书记忆里绵延
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4 14:49: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