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一身高不到一米四的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4 16:12:43

长征路上,一身高不到一米四的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遇,已是省委书记的男人一把握住女兵的手:“我还没向你说谢谢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一次老干部的聚会上,宾客们三三两两地寒暄交谈,一位身形高大的老人在人群中缓缓踱步,目光不时地扫视四周,他突然停下脚步,眼神定格在角落里的一位瘦小老太太身上。 他走过去,紧紧握住她的手,久久没有松开,眼前的这位老人,曾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名伤员,如今已是省委书记,站在他面前的,是二十三年前把他从死亡线上背出来的危秀英。 危秀英个子很小,不足一米四,走在人群中总是显得特别不起眼,她出生在江西瑞金,从小家境贫苦,干惯了重活,也吃惯了苦头。 1932年,她参加红军,被分到卫生队担任担架工作,那个年代缺医少药,伤员的转运几乎全靠人力,她的任务是把前线受伤的战士送到后方的医疗点。 每天队伍行军二十里,她得走四十里,别人是一头走到头,她却要来回奔波,她背的不是行李,而是一条条还在呻吟的生命。 她穿的草鞋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脚底经常是血与泥混合的印记,即使这样,她从没抱怨过一句,也从没请过一次假。 一次,她接到命令,要把一个伤员送到后方救治点,那人伤势极重,身材高大,已经昏迷不醒,其他担架队员都累瘫在地,没人能再抬动担架,危秀英看了一眼天色,知道再不走,后面的敌军就要追上来了。 她解下自己身上的行李,把伤员慢慢地扶到自己背上,她身体太小,伤员几乎是趴在她身上,一路上跌跌撞撞地前行。 那是贵州的山路,三月的雨后满是泥泞,滑得像涂了油,她咬紧牙关,手脚并用往山上爬,她的草鞋在山石上被磨得只剩下底布,后来干脆脱了鞋,光脚前行。 石子扎进脚掌,她就忍着疼继续走,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她已经气喘吁吁,全身湿透,伤员还在昏迷中,她找了片树荫歇了一会,又接着上路。 走了将近八个小时,天已经暗下来,她终于把伤员送到了后方的医疗点,她把人放下,自己瘫坐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 卫生员检查她的脚,发现上面扎着几根木刺,有的已经陷进肉里,她的双手通红,肩膀青紫,脊背几乎被伤员的体重压得变形。 事后她没有说起这件事,也没有记住那个伤员的名字,对她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任务,后来她还救过几个因误食野蘑菇而中毒的战士。 她观察到症状后,立刻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处理,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她做事从不犹豫,不计后果,只想着怎么把人救回来。 长征结束后,她继续在部队工作,在江西、广东等地从事妇女工作和医疗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过多个基层和地方的工作职位,默默地在岗位上奉献。 她从不主动谈起过去,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别人提起那段历史,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直到那次聚会,曾经的战友才终于认出了她,那位当年的伤员早已身居高位,但始终记得那个在最危险的时候背着他翻山越岭的小个子女兵,他找了她二十多年,终于在一次会议上相遇。 危秀英没有流泪,也没有激动地回忆过去,她站在那里,依旧安静,依旧瘦小,她说自己救过不少人,记不清了。 对于过去的荣誉和感谢,她并不在意,她始终记得的是那些倒在山沟里的同志,还有在风雪中失温的女兵,她能活下来,就是最好的运气。 1992年,危秀英在南昌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消息传出后,不少当年的红军战士都表示悼念,有人写下挽联,上面写着:“背起一人,撑起一省;瘦小身躯,中国脊梁。” 她的故事被收录在多个书籍中,但她始终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没有千军万马的指挥,她做的事情很具体,也很简单,只是一次又一次把战友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如今再回头看,那段历史早已尘封在书页里,但她背着伤员翻山的画面却如雕刻一般,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那不仅是一段过往,更是一种精神——用尽全力,不丢下任何一个人,危秀英,用她的身体和意志,为这个国家撑起了一角天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长征中的巾帼英雄

0 阅读:0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