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发现河南开封的一座孙中山铜像上布满弹孔,他当场发火:“这是谁干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4 13:22:02

1952年,毛主席发现河南开封的一座孙中山铜像上布满弹孔,他当场发火:“这是谁干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秋天,毛泽东到黄河流域进行考察,那一年的黄河,刚刚度过泛滥的危险期,国家也刚从战火中走出不久,百废待兴。 毛主席此行的目的,是想亲自看看各地的恢复情况,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有没有好转,这一站是河南开封。 开封城古老而厚重,龙亭公园曾是北宋皇城的一部分,如今是市民常去的地方,那天,毛主席沿着石阶进入园内,目光被园中一尊铜像吸引,那是孙中山的铜像,立在庭院中央,阳光斜照,铜面泛出微光。 铜像铸造得并不特别巨大,却显得庄严,毛主席缓步走近,站定在雕像前,认真端详。 铜像形象是孙中山身着长袍,双手自然下垂,神态坚定,他没有立刻说话,神情沉静,似乎在回忆什么,过了一会,他转身绕到铜像背面,不曾想,这一转身,让他猛然停住脚步。 铜像背部赫然有几个弹孔,大小不一,边缘粗糙,还带有些发黑的痕迹,从位置看,大多集中在背部中上,铜面凹陷,显然是被高强度金属击打后留下的伤痕。 铜像不再完整,像是曾在某个混乱的瞬间被重击过,显得异常刺眼,毛主席的神色随之变得严肃,气氛也在一瞬间沉了下来,随行人员察觉出他的情绪,纷纷上前查看。 铜像上的这些痕迹不是新伤,仔细观察后能看出已经锈蚀,时间久远,说明不是近几年留下的,当地负责文物保护的人员赶到现场,查看后确认这座铜像铸于20世纪20年代,由冯玉祥主持建设。 当年冯玉祥在河南主持政务,对孙中山极为敬重,曾提出要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改造地方,铜像正是那个时期的政治表达,也是对孙中山个人精神的纪念。 铜像上的弹孔究竟是何时出现的,一时无从得知,起初有猜测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所为,也有人怀疑是战后混乱中发生的意外,为了搞清楚真相,相关部门很快组织了调查。 档案、战史、军方记录、文保记录统统查阅,甚至采集铜屑送往实验室分析氧化层和金属疲劳程度,公安、部队、文博人员联合调查,花了不少时间,终于找到线索。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弹孔形成的时间大致在1948年前后,正值解放战争激烈阶段,那年夏天,华东野战军部队进攻开封,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城内巷战持续多日。 龙亭附近原为清代园林,早已年久失修,战火蔓延至此,建筑被波及,孙中山的铜像虽未被炸毁,但在枪林弹雨中中弹受损。 当年战斗混乱,无法确认是哪一方所致,可能是误伤,也可能是某些士兵未加克制的行为,最终,调查止步于此,再无更多结果。 毛主席得知情况后,没有再深追责任,他只是交代一句,要保护好这尊铜像,不必修复弹孔。 这一决定让文保部门起初感到意外,毕竟按照惯例,文物受损之后一般都要修补,但主席的意思很明确,这些弹孔是历史留下的痕迹,不该被磨平。 从那以后,铜像便以这样的模样继续矗立在园中,弹孔没有被填补,黑色痕迹在岁月中更深一层。 许多市民途经此处,会停下脚步细看,孩子们问那是怎么回事,大人便轻声解释,铜像不仅仅是一个纪念物,它成了一种象征,一段历史的见证。 毛主席离开开封前,曾再次来到龙亭,他站在铜像前,没有说话,只是长时间注视,轻轻点了点头。 那一刻,没有语言,却有着比语言更深重的情感,这尊铜像,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旧伫立在原处,人们从它身上看到的不只是历史的沧桑,更有一种沉默中不屈的力量。 铜像见证了中国从动荡走向新生,见证了革命者的付出,也见证了一个国家逐渐走向强盛的艰难历程。 它没有被炸毁,也没有倒下,而是带着伤口挺立在风雨之中,这些弹孔,不是瑕疵,而是一种记忆的深刻方式,正如很多人说的,有些伤痕不该掩盖,它本身就是最好的提醒。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大中社区教育——《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1949-1976》连载 第二章集中精力谋划国家建设(1)

0 阅读:77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