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于四川病逝后,给34岁的妻子留下遗嘱:“我死之后,你可自主改嫁,但有一事你要牢记在心,那就是不可用我名义去卖钱,教育部寄来的钱也不能动用,生活务求自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新青年》的主编,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然而命运弄人,这样一位饱学之士,最终与一位普通的纺织女工结为连理,潘兰珍出生在江苏南通的贫苦之家,十三岁就进入纱厂当童工,过着起早贪黑的辛苦生活,命运的齿轮在1930年悄然转动,当时已经五十岁的陈独秀为躲避追捕,化名"李老先生"隐居上海,与二十二岁的潘兰珍邂逅在石库门的天井里。 陈独秀教她认字读书,她则帮忙料理家务,两人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取名潘凤仙,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直到1937年,潘兰珍才从报纸上惊讶地得知丈夫的真实身份,面对周围人的议论,她只说了一句朴实的话:"我嫁的是人,不是名声," 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1932年,陈独秀被捕入狱,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潘兰珍毫不犹豫地来到南京,在监狱附近租了间小屋,靠给人缝补衣服维持生计,每天背着粗布包裹给丈夫送饭,五年的牢狱生活,她从未间断过探视。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两人辗转到了四川江津,在这个偏僻的乡村,陈独秀继续写作,潘兰珍则学会了种菜养鸡,即便生活清贫,她仍时常将家中的鸡蛋分给更困难的邻居,就在陈独秀病重期间,教育部送来了一笔相当于普通人二十年收入的特支费,这对于生活拮据的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然而,陈独秀坚决退回了这笔钱,只接受了北大同学会的三千元医药费。 1942年陈独秀去世后,潘兰珍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对丈夫的承诺,她拒绝了所有援助,独自回到上海做女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即便国民党特务以重金相诱,要她发表"陈独秀反共声明",她也当场撕毁了准备好的稿子,她始终坚持,不能让丈夫死后蒙羞。 接下来的二十五年,潘兰珍过着最普通的生活,工会登记表上,她的职业一栏简单地写着"炊事员",没有任何关于丈夫身份的记载,同事们只知道她是个话不多但勤快的老实人,她从未在任何场合提起过丈夫的身份,也没有接受过一次采访或写过一篇回忆文章。 1967年,潘兰珍去世时,邻居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铁盒,盒子里完整保存着陈独秀的手稿和那封拒绝教育部款项的信件,这个平凡的女人,用二十五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承诺。 陈独秀和潘兰珍的故事,最终定格在那部未完成的《小学识字教本》上,这本后来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书籍,不仅是陈独秀留给世界的最后作品,更是这对夫妻共同写就的人生注脚,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一个坚守光明磊落的人生信条,一个坚守平凡而独立的生活准则,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份单纯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老宗对长女有爱,但不多。老宗不是不想让昌盛这两个外室生子继承,而是他被长女和z
【133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