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先生在血虚证的治疗中,于补血药(如山萸肉、黄精、熟地)基础上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正是基于“气能生血”的核心原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气血互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中医认为,气血二者相互依存,血的生成依赖气的推动与气化作用。《黄帝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强调脾胃之气(后天之气)是血液化生的关键。
补血药(熟地、黄精等):直接补充营血,滋填精血,但多属阴柔之品,易滞腻碍脾。
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大补脾胃之气,一方面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另一方面,气的推动作用可加速补血药的吸收与利用,避免滋阴药的壅滞弊端,使“补而不滞”。
此配伍暗合“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的“阳生阴长”之意,通过补气以帅血、生血,而非单纯补血。
二、陈士铎的临床特色:重视脾肾与气血同治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辨证录》等著作中,常强调“补气以生血,补血必补气”。他认为,血虚之因多与脾肾两虚相关:
脾虚则生化不足:白术、人参健脾益气,恢复中焦运化,从源头促进血的生成;
肾虚则精血不充:山萸肉、熟地滋补肝肾,填补肾精(精血同源),与补气药合用,形成“先天(肾)后天(脾)双补”的格局,气血生化的动力更足。
这种配伍不仅针对血虚“标症”,更通过补气健脾治其“本”(脾虚),同时兼顾肾精(血之根本),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
三、现代药理与临床验证的支持
从现代视角看,补气药(如黄芪、人参)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健脾药(白术)能调节胃肠功能,提高营养吸收效率,为血液生成提供更充足的原料。二者与补血药(含丰富铁、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协同,确实能加速血虚的恢复。
总结
陈士铎的这一用药思路,本质是“益气生血”法的具体应用,通过补气药激发气的功能,推动补血药更好地发挥作用,既符合中医气血理论,又切中血虚证“本虚标弱”的病机(多兼脾虚)。这种“养血不忘补气,滋阴兼调脾胃”的配伍智慧,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如归脾汤、八珍汤等经典方剂,均体现了类似的气血同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