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富商和一个乞丐为了争一匹马打得不可开交,打到衙门,县令却让他们回家,把马留下。正巧堂上还有一书生和商人争抢一貌美丫鬟,县令仍然让把丫鬟留下,把书生和商人赶回家。 宋青奉皇命巡南方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省,巡察途中经湖南省时,听闻当地有一县,其县为清水县。 该县县令包广以断案迅速、准确在湖南一省闻名,宋青听闻,当即对这清水县县令十分感兴趣,想去一睹其断案雷厉风行的神采。便特地往清水县去了。 到清水县时,正碰上包县令开堂审案,宋青便隐去身份、褪去官服站在一众百姓中听听这闻名遐迩的包县令究竟是如何断案的。 今日案子的相关人员是一富商、一乞丐。听说这两人是在城郊道上相遇的,为一匹马起了争执。富商说马是他的,乞丐又说马是他的。 两人一路争执、打骂到了衙门,各人也还是这番说辞。 富商说:“这马是我花了五十两银子在福建买的,与我一路经商到了清水县,结果在郊外碰上这乞丐偏说这马是他的,怎么可能!” 乞丐又说:“这马是我半月前在城郊捡到的,我用自己讨来的口粮喂了它半个月了。而你是今日才到的清水县,这马当然是我的!” 两人各持己见,又无其他证据,也没人看见这马究竟是富商带来的,还是乞丐喂了半月的。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包县令却开了口,只不过不是断案,而是让这案子的两个主角回家去,明日再来。 宋青一听,便摇摇头,看来这大名鼎鼎的包县令断案也不过如此,他见过太多这样的案子只因县令的一句来日再说,结果到最后都会不了了之,宋青失望地回了客栈。 第二日,正在宋青以为会如他所知道的大多数案子一样,县衙不会再开堂,案子也不会有结果时,却听客栈的跑腿儿的说县令又在断昨日的案子了。 宋青听闻,有些诧异,随后赶忙往县衙去了。 去到时,这案子已经快要结束了,只来得及听一句这马是富商的。 宋青疑惑,何以证明这马是富商的不是乞丐的?正待上前问时,这县衙又开堂了,包县令又忙着断下一案子。 宋青停了脚步,耐心看这县令是如何断新案的。 新案的主角是一书生和一商人,案子起始是书生到商铺去买笔墨,正要结账离开时,同在商铺买货的商人却说这书生要拐了他的丫鬟走。 商人说:“这丫鬟是我两年前买的,在府里已伺候我许久了。我今日带着这丫鬟正要去商铺买些用品,却见这书生趁我不注意,要悄悄拐了丫鬟跑。” 书生却说:“这丫鬟本就是我带去的,同我一路去的商铺,我正要结账离开时,这人却硬拉住我家丫鬟,说是我要拐了人跑,简直是不可理喻!” 两人仍是各说各话,都说这丫鬟是自家的,而包县令却在此时说要休堂,将这丫鬟留在了县衙,仍是将两位主角赶回了家,并说午时再开堂。 宋青摸不着头脑,却也不敢再轻易下昨日的论断。宋青满心疑惑,等到午时,急忙赶往县衙,生怕错过,可等到了县衙,仍只是等来一句这丫鬟是书生的。 随着醒木拍下,这案子又是如此迅速的了结了。 宋青再按捺不住,连忙上前询问包县令:“小人斗胆请教包县令是凭何判断那马是富商的、丫鬟是商人的呢?” 包县令也不惧将自己的本事传与面前的外人,便一一说与宋青听。 原来,包县令将乞丐与富商两人驱赶回家后,将这马牵到了后院,后来,包县令又分别派人将这两人请到了后院,令这两人站在两端,马站在中间,而后命小厮抽了一鞭马,这马便立刻跑向了富商。 马是认主人的,它能通过人身上的气味来辨认主人,因此,这马才会在被抽了一鞭子后循着主人的气味去寻。 而书生与丫鬟一案,包县令令书生与商人回家后,将丫鬟留在县衙,是将这丫鬟带到了包县令的书房。 包县令命其为他伺候笔墨,便见这丫鬟压纸、磨墨、递笔都相当熟练,可见是伺候笔墨惯了的,而这商人却大字不识几个,更何况提笔写文章。 宋青听闻十分佩服,包县令能看透问题的本质,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清楚每个人的习性、特点。如此,才能迅速且准确的断了案子,属实难得。 巡察结束后,宋青向两广总督张之洞举荐了包县令,对包县令一通夸奖,包县令很快便加官进禄了。 注:此文是民间故事,来自《道听途说》
古代,一个富商和一个乞丐为了争一匹马打得不可开交,打到衙门,县令却让他们回家,把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07 09:04:32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