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6年,辽军攻入后晋后宫。29岁的耶律阮在混乱中,对着一个41岁的老宫女,

寻墨阁本人 2025-04-02 16:25:32

公元946年,辽军攻入后晋后宫。29岁的耶律阮在混乱中,对着一个41岁的老宫女,一见钟情。他心头砰砰跳,一把将宫女扛到肩上,对着叔叔辽太宗说:“战功我不要了,我只要她!” 这名41岁的宫女名叫甄定徽,被耶律阮一见钟情,是因为她的淡定与美丽。 公元926年,甄定徽因姿容出色,参加后唐选秀,被选为曹皇后的贴身宫女。她为人聪慧,精通宫廷礼仪和琴棋书画。 10年后,后唐被后晋替代,甄定徽凭借自身优势,再次成为后晋李皇后、冯皇后的贴身宫女,被委以重任,掌管皇后绶玺。 在皇宫的20年沉淀中,甄定徽不断精进自身能力,读史书,让她可以在皇后交叠更替中,游刃有余。 公元946年,耶律阮对甄定徽一见钟情。他对着叔叔辽太宗坦言:“她便是我的甄宓。” 辽太宗心想:“毛头小子,一时意气罢了,无非是没怎么见过汉女子罢了。” 因叔侄二人,均仰慕汉学,由此喜爱汉女子也正常。故而辽太宗也没管,由着耶律阮纳甄定徽为妃。 耶律阮在之后和甄定徽日夜相处中,发现了她的多般优点。如果一开始见色起意,那么久处不厌,便是因为二人爱好相似吧! 耶律阮喜爱汉学,而甄定徽可以帮他如数家珍。告诉他对于《诗书礼易春秋》等书籍的读书要点和个人感悟,由此,在一日日相处中,耶律阮深深爱上了她。 公元947年,辽太宗忽然去世,耶律阮临危受命,登基称帝。之后,他提出立甄定徽为后,这个行为遭到了奶奶述律平的强烈反对。 要知道在契丹建国初期,阿保机在征战平定天下中,妻子述律平在后方稳定人心,出谋划策。 阿保机同样喜爱汉文化,他将自己比做汉高祖刘邦,而妻子便是他的良将萧何。 阿保机便赐妻子一族为萧姓,而后来辽国皇帝的皇后,均出自萧家。 此时,耶律阮提出让甄定徽为皇后,此举就降低了萧氏一族在契丹的影响力和地位。 奶奶的反对,耶律阮并不在乎,他强硬表示:“我就是要让徽儿,做皇后。” 看着奶奶被气的模样,耶律阮又有点心软,毕竟老人家私心里也是为了帮他巩固地位。 于是,耶律阮折中了一下,同时册封甄定徽和一萧氏女子萧撒葛只为皇后,出现了后宫两皇后的奇观。 虽萧撒葛只出身萧氏,有天然优势,可耶律阮就是更喜爱甄定徽。 甄定徽为人谦和,对宫人很是宽和,引得大家对她交口称赞。 甄定徽时不时地去给述律平请安,贴身服侍,亲自按捏,时间一久,奶奶也改观了。 甄定徽和耶律阮相处,便将二人定位为普通夫妻。他回到家里,便有她的温柔问候,热茶热饭,一天的疲惫很快消散。 而耶律阮遇到的难题中,和甄定徽吐槽后,也可以很快得到一些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后来,甄定徽又生下三皇子,耶律阮越发爱她。 公元948年,耶律阮想要以汉家的模式治理辽国,其中很多措施触动了契丹贵族的利益。 导致原先拥戴他的耶律安端、萧翰企图谋反,可耶律阮已经提前察觉,准备瓮中捉鳖。 谁知,耶律安端的儿子察割竟然大义灭亲,直接割了父亲的头颅,向耶律阮表忠心。 耶律阮深受感动,觉得察割为人至纯至忠,至此视他为心腹。 而察割狼子野心,准备伺机而动。之前父亲觉得计划泄露,二人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才得以保存家族实力。 甄定徽得知忧心忡忡,她多次劝诫:“陛下,一个人都敢对父亲下手,怎么可能对您忠诚!” 可耶律阮不以为意,察割每日都对他表忠心,为了他,都不要父亲了。对他怀疑,太不应该了。 甚至,耶律阮在每次打猎时,都让察割随行,以示亲厚。甄定徽眼看耶律阮已经烦了,且后宫不得过多干涉前朝之事,只能暂时按下不提。 公元951年,刚建立的北汉刘崇向辽国称侄,请求耶律阮一起攻打后周。 耶律阮雄心壮志,认为此时的后周,在成立初期,事务并未理顺,正是出征的上好机会,一口应下。 甄定徽得知后,劝说:“此行不妥,千里远征,别人以逸待劳,是为大忌。” 可耶律阮并不在意, 他直接点兵准备出征。同时,为了让甄定徽看看他的决定是正确的,便一同带着生母萧氏、两宫皇后、后妃等随行。 等抵达归化州祥占山时,恰逢耶律阮生父的忌日,想着马上出征,耶律阮心潮澎湃。 他在行宫安排宴席,上告祖宗。后安排后妃隔着屏风弹琴唱歌助兴,与大臣喝的酩酊大醉。 一派欢声笑语中,却暗含杀机。 察割等待了3年,卧薪尝胆,看着喝醉的耶律阮等人,悄悄布置,准备今夜动手。 果然,等耶律阮喝的大醉,被甄定徽搀扶宫殿里,二人熄灯休息后。 察割耐心等待,安排人控制附近士兵,冲进宫殿里。 耶律阮被惊醒,看着寒光闪烁的刀剑,第一反应便是护住同床的甄定徽。可他手无寸铁,不过一息功夫,二人便命丧黄泉。 后来,甄定徽的尸体,被埋在荒野。而在《辽史·后妃传》中,也只记载她为“妃”。 直到18年后,辽景宗即位,才把甄定徽合葬于耶律阮的显陵。 不过想来,甄定徽也不太在乎那名分了,毕竟人死如灯灭。她活着的时候,享受到了耶律阮的爱,被人爱过宠过,足矣。 你怎么看?      

0 阅读:228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