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曾被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冲杀得束手无策,眼看他就要被张定边俘虏时,武林高手常遇春手持弓箭挺身而出:“不要慌乱,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 大明皇朝创始人朱元璋,在崛起的过程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争,除了初期要打生打死,在后期的战争中已经不需要他出生入死了。 可是未曾料到,在与劲敌陈友谅的翻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却再次面临了久违的生死考验。 而这一风险却是由一个人带来的,他就是有元末第一猛将之称的张定边。 张定边是湖北人,从小在太白湖上打鱼为生,因而水性极好,善于驭舟驾船。 然而由于遇到枯水时期,打鱼无法维持生计,张定边只得上岸,身无长计的他做起了卖草鞋的生意。 由于张定边生性“枭猛”,因而没少与人发生冲突,后来遇到了在衙门里当“城管”的陈友谅,从此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两个同样出身太白湖边的打鱼后生,时不时的喝点小酒,慨叹一下人生无常,并幻想着某天能够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结果机会真让两人碰上了,红巾军几乎一夜之间就在中原大地开了花,两个人欢天喜地的加入进去。 陈友谅脑瓜好使,很快就在红巾军内部崛起,以黄州为基本盘,在长江中游一带稳扎稳打,逐步与朱元璋、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等人并驾齐驱,建立了陈汉政权。 这时候的张定边也因为作战勇猛,百战百胜,从而成为陈友谅的头号猛将,官拜太尉一职,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江东桥首战失利后,张定边却没有气馁,他大开大阖,直逼朱元璋的重要据点安庆。 一顿狠抽猛打,朱元璋的部下只能是弃城而逃,陈友谅算是扳回一城。 随后朱元璋步步紧逼,而陈友谅不甘心节节失利,就督造了数百艘巨大的楼船,尽起大军60万,与朱元璋在南昌决战。 这一场大战将直接决定谁入主中原,朱元璋根本不敢掉以轻心,他先后派出徐达、朱文正等亲信大将,分数股部队袭扰陈友谅。 而他本人则自提20万精兵,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 与陈友谅的楼船相比,朱元璋的船队简直是太弱小了,可是当陈友谅全军压上时,却迎来了一阵逆风,朱元璋立即命士兵射出早就准备好的火箭。 一时间,运转不灵活的楼船处处烟火,搞得陈友谅手忙脚乱,好一顿忙乱才安抚下来。 双方船队和士兵进入胶着状态,互有胜负,而陈友谅最初依仗的楼船优势已经失去,张定边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他将目光锚定朱元璋所在的帅船,他深知擒贼擒王的道理,于是决定亲自率领突击队来个单刀直入,只要擒住或杀死朱元璋,这场战争就会结束。 于是他下定决心,带领自己属下的三艘小型战船从己方阵营脱离,直插朱元璋的战阵,以万夫不挡之勇连克数艘敌船。 朱元璋察觉到来船极为诡异,立即命令数十艘战船冲上去合围,几乎达到十船围殴一船的比例,大家以为战局已定。 可是人们忽略了张定边的勇猛指数,他几乎是战到发狂,亲身坐镇的战舰一路向前,几乎以凿穿之势直逼朱元璋的坐舰。 沿途救驾和阻挡的朱元璋阵营中的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都被张定边斩于船下,一路血雨一路风,终于与朱元璋的坐舰来了个面对面。 看到张定边如此凶猛,朱元璋不禁脸色发白,不禁暗暗惊呼:“难道老朱今天要小命不保,皇途霸业与我无缘?” 眼看着张定边就要杀上朱元璋的坐舰,这时斜刺里冲出来一艘战船,只见常遇春立在船头,张弓搭箭,大喝一声:“常某人在此,张定边休得无理!” 声落箭发,一箭就射中了张定边,刚要跃起身形的张定边不由得摇晃了一下,就是这一阵耽搁,朱元璋已经被部下救到了别的船上。 张定边即使身负箭伤,却依然勇猛无比,更是率人击毁朱元璋的坐舰,看到无法实现擒贼擒王的计划,才缓缓地退了回去。 张定边这边虽然占了上风,然而陈友谅却输了全局,他本人更是在撤退的途中被一支暗箭射杀。 回到本阵的张定边得知这一消息,只得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安置在自己的船上,身中数箭的张定边立在船头,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武昌。 之后张定边虽然战力无双,却奈何碰上了一群猪队友,陈汉政权的末代小皇帝陈理被大将胡美说动,最后出城投降朱元璋。 眼看前景无望的张定边只得解散自己的军队,让士兵自行决定投降与否,自己则是剃掉三千烦恼丝,投身佛门,直到99岁才撒手尘寰。
一日,朱元璋看常遇春清心寡欲,特意安排2位美婢过去伺候。洗漱之间,一位婢女,不小
【9评论】【7点赞】